路遥人生读后感2000字

2023-04-17 15:41:03.0 人生 读后感2000字 路遥小说读后感2000字 513 浏览

路遥人生读后感2000字1


  春末午后,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满窗台,缱绻着一丝慵懒、几许惬意。因着电视剧《人生之路》的热播,为自己沏上一杯香茗,开始重温路遥的《人生》,在安静的享受中悄悄蔓延幸福的味道。

  记得初次读《人生》那会,我还是一个师范生。在裹挟着馥郁书香的“陋云阁”书屋驻足,一眼就被《人生》封面上的淡淡水墨画吸引。更因为,这是路遥的作品。

  这部小说似乎一下子打开了我的心理闸门,各种情感纷纷喷涌而出。在那个落后闭塞的黄土地上,有一些人,他们在现实中挣扎着,无奈着,同时还在不屈地奋斗着。我为巧珍的痴情但最后错付的不幸而难过,也为高加林几经人生沉浮的悲情而哀叹。

  后来,再读《人生》,我已经在小学实习了。我坐在自习室,再次捧读《人生》。回想起那一年的夏天离开故乡前,骄阳似火的午后,门前的晒谷坪里晒满了刚收割回来的稻谷,农人们忙的汗涔涔,厨房案板上则切好了一块块在泉水里泡了一中午的西瓜,色泽靓丽,甜入心底;门前小黑狗百无聊赖地吐着舌头,眼神迷离欲昏昏入睡;夏蝉也在聒噪不停地叫着,“咝咝”的声调好似把夏天的炎热提高了几个度……

  我站在家门口,望着不远处细幽绵长的河水,如同高加林蹲在他家门口的硷畔上一样惆怅。那时的我,和高加林一样渴望离开,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无限美好,想要到远方去闯荡,去生活。却从来不曾想过,远方也是柴米油盐的琐碎,远方并没有诗酒琴棋画。

  那时我突然对高加林这个凝结着路遥自己人生经验的人物内心的焦虑与痛苦有了一些感同身受。这个“血统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荒凉贫瘠的黄土地上,远方的世界从来只是一个字眼,地里的庄稼就是他们的全世界。但才华出众的高加林,他有学识,有胆量,他血气方刚,严格的户籍制度却把他拒之于高楼林立的大上海,几经周折后不得不重新回到生养他的黄土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祖辈的生活。

  生活有千万条路,命运弄人,他走上了一条尘土飞扬的路。他眼眶噙满泪水,羞愧难堪,不想认命却不得不认命。那深重的绝望生活,如同那莽莽无垠的黄土高原,一眼望不到头。

  如果说,高加林觉醒了的追求意识闪烁着时代的光芒,那么与此同时,他的追求方式也映现了时代的阴影部分。与高加林相比,我觉出了自己的幸福,也觉出了现代生活的优越。我们渴望的离开,由飞机、高铁、火车,均能抵达。

  如今,电视剧《人生之路》从文字跨越到银幕。播于烟花三月,热于人间最美四月天。这部电视剧1-20集的内容是以小说《人生》为基础进行改编的,到了20集以后就是对小说的续写。

  故事中每个人物都很立体,即使是一些配角,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比如近乎完美人设的陈秀礼,她单纯美丽善良,哪怕在丈夫顶替案被揭发后,依然不离不弃鼓励他,陪他度过难关;比如高加林的“伯乐”陈方明,在高加林低谷期为他指点迷津,靠才华立足上海的渠道,他都倾囊相授,没有嫉妒,没有隐瞒,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设。电视剧最后高加林的成功,我想与这个偶然因素也是不可分割,他更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不能只靠个人努力,还要依托“贵人”的帮助;还比如马栓,在高考失利三次后,在巧珍的鼓励下,像一颗顽强的野草,在贫瘠的土地茁壮成长,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是好丈夫,也是好父亲,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有人人敬重的德顺爷,拥有大智慧,他的话经典有力量,渡了无数迷茫的人。

  从每个人物的身上,我们都能体悟到生活与生命的一些道理,也时刻警醒着我们,要常怀友善之心。

  路遥的原著《人生》,通篇看下来,总觉得有一种悲情色彩。而通过小说改编后的《人生之路》,则恰到好处地弥补了因这一感情色彩给人带来的缺憾。虽然最后的片段对各个主角的情感交代几近空白,但总体来说还算不错的结局。

  剧中的事业型女强人黄亚萍出国后,不再有感情的纠葛,对生活亦有了全新的交代;巧珍凭借自身的努力以及付阿婆的倾情相助后,成功创业;本性纯良的高双星则在坦白当年的替考事件后,依然怀揣初衷,带着一股韧性在顽强拼搏,最后如愿成为一名老师。而高加林呢,在景老师以及陈方明的鼓励下,坚持文学创作,走出了黄土高原,走进了大上海。那片灼热的黄土地,以及过往的种种经历,都随风远去了,一切的一切仿若新生。他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注入了脚踏实地的理智,不再空有一副心气高的模样。他比以往更务实、练达、清醒。我喜欢这样的后来,生活的确需要让犯过错但懂得珍惜自我优势懂得反省纠错的人看到希望,尤其是年轻人。
人生
  有人说,每个看《人生》的人,看的都是自己的人生;也有人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高加林。曾经的我们,或许也如他那般,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过不甘与纠结。但《人生》让我们明白,人生这条路,怎么走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认真走好自己脚下的路,那依然是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人生。

  记得在喜马拉雅听书里听到过这样一段话:文学是人学,它在阅读、对话、阐释与思考中开拓人生的广度、深度与高度。文学作品里,有你没走过的路,没经历过的事,没悟透的道理。在人生的某一瞬间,它们会成为一道光,照亮你的前路。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人生的答案,很多时候都写在文学里。也愿我们,如作品里的高加林,愈挫愈勇,不论生活偏于哪个航向,都无愧于心中的选择。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很喜欢王阳明的一句话:“吾心光明,亦复无言”。每个人的未来,都在自己脚下,无论何时,都要坦然正视自己的一生。更如丁立梅那富有意境的散文里所说: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放着,生命不息。

路遥人生读后感2000字2


  我很喜欢的一个脱口秀演员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段压抑欲望的历史。我们人类曾经有两种人,一种是采集文明,今天他饿了,一伸手就一个果子,很快乐,他当时就能快乐。但这种人被淘汰了,活下来的是我们这些不快乐的人——压抑了欲望的种地的。我们是春天种,等好几个月秋天吃。这个叫延迟满足,采集的那个叫即时满足。我们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怎样培养自己这种延迟获得满足的能力。

  读书就是在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阅读一本好书,在当下,你可能觉得只是无聊的消遣,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甚至还觉得有些文章枯燥无味,但是当你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时,你会感觉到震撼和满足。有时还可以从中领悟一些道理。

  我是一个从小就爱阅读的学生,小时候不识字,妈妈就给我讲故事、读报纸;等我稍大一点,就自己看带拼音的童话书籍。直到现在,我还有阅读的习惯。看的书很杂,有时候我会为悬疑的情节拍案叫绝,有时候我会被苦难的小说情节感动得流泪。

  在这么多的书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当我拿起它来时,我觉得文笔平平,如同在记流水账。可是越读,我越被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动容。

  这本书就是路遥先生所写的《人生》。路遥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当代作家,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先后写了一系列的作品,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赞扬了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在《人生》中,路遥先生刻画了一个有能力、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高加林的形象,他是那个时代的优秀青年,凭借个人能力当上了民办教师,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可是没过多久,他的民办教师资格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又回到了土地。经过煎熬和等待,他再一次离开土地,调动到县城当上了干部,此时的他感到在他人生低谷给过他安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已经配不上自己,于是和同为知识分子的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原以为高加林终于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命运却开了一个玩笑。高加林因为感情纠葛,被人告发走后门,最终又回到了土地。而此时,他也得知刘巧珍已经嫁作他人妇,他终于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

  放下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最开始我心疼高加林努力却得不到回报;后来我讨厌高加林喜新厌旧,无情地对待巧珍;最后我感叹命运的无情和人生的未知。

  高加林的人生无疑是悲剧的,说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不为过。他生活在农村,却接受着城市的教育,没有干过农活。他有能力,可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没有办法摆脱一直以来想摆脱的农民身份。他自私,在人生低谷时,感性地接受了农村姑娘巧珍,并且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善良的姑娘。而在黄亚萍许诺给他去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时,高加林又理性地放弃了巧珍。在看到巧珍嫁人时,我觉得高加林即使再惨,也是自作自受。可是,他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人,他努力、积极,即使偶尔思想消极,也能在一段时间后振作精神,坚持理想。这样的散发着光芒的人,真的不是当时看来毫无发展前途的农村能困得住的。我心疼巧珍这个善良可爱的姑娘,也惋惜高加林的才华和抱负。

  对于一个出生在90年代末期的孩子,我们的生活已经开始富足了,我们从小到大就可以受到的好教育,可以专心读书,然后考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幸福美满的的生活。而高加林贫寒的家境给我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我们不懂,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苦难,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和进退两难。可是即使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主人公也还是有信念、有理想、敢拼搏、不认输。他就像我们周围的普通人一样,虚荣、自私,偶尔也很迷茫,但他也善良、勇敢。勇敢到让所有读者相信: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只要跌倒了敢爬起来,就有希望。所有的磨难与坎坷,在你坚实地迈过去的那一刻,都会变成你走向成功的基石。

  正是由于路遥先生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刻画得非常真实,而劳动人民所展现出来的善良、淳朴感人肺腑,也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这个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作品所不能比的。

  小说的扉页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有些岔路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所以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人生还有这么长,一定要慢慢走,往前走,走踏实,只要一直积极向上,就是在往前走。

  企业家马云说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导演贾樟柯说这本书让他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今天我给大家分享这本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人生》这本书,影响更多的人。

路遥人生读后感2000字3


  一个多月前我从市图书馆借阅了路遥的《人生》一书。因为期末工作忙碌的原因一直搁置着,现在学校放了假,我也得了空闲阅读书本。

  《人生》一书的作者是路遥,然而路遥最出名的作品不是《人生》,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我上大学的时候顶热门的书,它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样广受赞誉,大学生群体争相阅读这两本书,我也不例外。近两年这两本书被翻拍成电视剧后传播度就更广了。但大学时期的我没有去关注路遥的其他作品,对路遥的了解仅限制于他是陕西作家,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这回看到《人生》一书也纯粹是个偶然。上图书馆去,我有一个习惯,总先去浏览一下大厅里新到的一批图书,然后再到图书馆里面去。我浏览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本封面上有“路遥——著”字样的书就决定借阅回去看看。

  也是我阅读这天,我翻开书的封面,从上面的作者简介才知道原来《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改编成电影还曾轰动一时。这个简介中“轰动一时”四个字已经勾起我对这本书强烈的阅读欲望了。整个下午,我都在沉浸在这本书里。当我阅读完这本书上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再抬眼的时候,外面的天已经换上了黑颜色的皮肤。

  书中是有关一个叫高加林的年轻人几起几落的人生故事。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县里做民办教师,好景不长,他的位置叫村里的干部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顶去了,高加林被下岗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被迫回到了养育他的村子里。尽管他极度不甘,挣扎反抗无果后,不得不屈从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开始了田间劳作。劳作的过程中,他与一个长时间爱慕他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村里姑娘巧珍相爱了。两人在热恋期间,他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变化。在外当兵多年的叔叔回到县上任劳动局局长,劳动局副局长为了讨好他叔父替他安排了一个吃公家饭的工作——县通讯员。高加林到了县城和巧珍的来往渐渐疏离了,与高中同学黄亚萍之间的联系倒日益密切了,两人为了成为恋人各自断了他们所正在处的恋爱关系。此后,巧珍嫁了村里的一位庄稼汉;高加林这不明不白的公职来历被检举,他又回到了农村。当生活再次回到起点时,他才发现,原来他所最爱的人是巧珍。可他却将这人生至宝弄丢了.......

  书名是《人生》,书里的故事也谈的是人生故事,想来作者是希望读者借着书中高加林的故事叫我们思考人生。书扉页上的一段话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这段话是给年轻人的人生警句,人生路有许多岔路口,有些路一旦走错了,人生格局就变化了。高加林就是在人生的岔路口走错了,他想走上“大路”,脱离农民成分,所以恋爱关系上,他选择了城市户口的黄亚萍,而不是目不识丁却对他情深意切的巧珍。高加林是庄稼人供养出来的读书人,也是农村和城市的混血儿,他身体里淌农村人的血液,头脑里却装着城市人的思想。他认为自己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高于村子里的庄稼汉。他极度渴望城市,城市却猝不及防地将他抛下了;他拒绝拥抱农村,为骨子里流淌的农村血液感到自卑,但他却不得不去农村开启新生活。一下子从县城跌落回到农村,让他疼痛不已。

  这时,一个纯真质朴、善良可爱的姑娘——巧珍,在他生命中出现了,帮他抚平痛苦的伤口。巧珍对他痴心一片,朝夕相处中他也爱上了巧珍。两人热恋期间,他的命运突然又出现了反转,他又回到了县城,重获了体面的工作。他心里虽仍是爱着巧珍却又极度害怕和她结合,怕他的命运就此被牵牢在了庄稼地里。他是一个血气方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不甘被庄稼和土地捆绑一辈子,他想到更大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眼下正有这样一个机会,和黄亚萍在一起,他们一起去到南京,黄亚萍会托她的父亲为他在南京另谋一份公职,从此他就完完全全摆脱了庄稼人的身份。这段恋爱带来的好处,蒙蔽了一段恋爱存在的根本条件:是否为爱情。

  黄亚萍所爱的仅仅是城市人高加林,而非庄稼汉高加林;高加林“走后门”成了公职人员,以为这一层身份,是这一段爱情的永久防腐剂。这使得两个分属不同阶级的人,误以为身在了同一阶级,确立了恋爱关系。高加林的工作被举报后,他失去了饭碗和城市户口,必须返回农村的时候,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黄亚萍分手。命运的反复波折,他终于明白,黄亚萍和他是完完全全两样的人,她娇生惯养,吃不了苦,和他回不了农村生活。他真正爱的人是那个心底善良、痴心恋他的巧珍。但此时的巧珍已嫁为他人妇了。高加林后悔不已地说道,我把最珍贵的东西弄丢了.......

  高加林受过教育,认为自己属于知识阶层,不应该与土地打交道,他拒绝来自农村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爱情。就此他永远地失去了这个真心实意为他付出,对他关怀备至的人生至宝。

  很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完成高等教育之后,都会有这样一段迷失的时间:他们不愿接受自己的农村属性,拒绝回到农村;而城市又容不下他们,他们只得蚁居在城市边缘角落里,强作挣扎。明明都是凡夫俗子,这类年轻人却用高等教育标榜自己是天外来客,认不清自己所处的状况就容易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正如作者所说,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1 2

书籍简介

  • 人生

    人生

    路遥小说 516人浏览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