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1000字左右
2023-03-17 16:57:52.0 长征 读后感1000字 纪实文学读后感1000字 476 浏览
长征读后感1000字左右1
信仰,是英雄走过,在你我心路上留下的痕迹。
信仰,是茫茫人海里的同一种颜色、同一声呐喊、同一场前行。
信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奋力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他们逐梦而行的精神力量。
《长征》的书卷已展开:历史在回响,热血在沸腾,精神在传承。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从江西瑞金到甘肃会宁,长征在中国的大地绘制了一幅血色的地图。绝大多数是年轻战士组成的数万红军,一路的忍饥挨饿、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浴血奋战,战士们以脚为旗,踏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我不曾想过,如我一般的年轻生命原来可以成就如此伟业。无法用任何词语赞叹他们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念。书里的一幕幕、一帧帧、一幅幅画面久久盘桓在脑海里。就如二十二名突击队队员勇闯泸定桥的火海般,映红的不仅是那昏暗的天空和队员坚毅的脸庞,它更映红的是我心中的祖国。
有一种奇迹叫做“长征”。有一种坚持叫做“长征”。有一种信仰叫做“长征”。
长征结束了,但勇士们在长征中走过的路还在,留下的精神更永不磨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时代的长征路。太平盛世的我们,何处是长征?信仰在何方?其实,它一直都在。有那么一群人,在默默赓续长征精神和红色信念。
2020年6月15日,18岁的他,本该活跃在校园一隅,着一身酷炫的球衣,在众人的注视下,来一记漂亮的上篮,收获全场的掌声和欢呼。陈祥榕却秉持“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信念,将生命定格在加勒万河谷。于我,他顶多是个小哥哥,在我还整天和同学们沉浸在八卦哪个时代少年团成员更帅的时候,他用献身给我上了鲜红的一课。当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垂着头,任凭泪水滴落,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呆坐了许久许久。起身,收拾好满屋的偶像明星照片和纪念品。少年,中国,当自觉!
2021年9月25日晚,一袭红裙飘扬在机舱口。孟晚舟回来了!在被无端软禁的一千多天里,她不曾放弃,每次面对镜头的她,都是带着让人难以想象的自信和坚定。是强大的祖国,给了她这样的底气和心安,也给了她最终的自由。“信念如果有颜色,一定是中国红”,她回国感言的最后这句话,在我耳边不断地倒带。我从未觉得红色如此耀眼,这般迷人,那样震撼。少年,中国,当自强!
2022年8月2日,佩洛西窜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宣布开展实弹演练,官兵们血性凸显,火力全开,严阵以待。训练场上,他们在五星红旗下吼出铮铮誓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么高燃的画面,让电视机外的我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少年,中国,当自信!
长征,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
铃声响了,同学在教室门口唤我回去上课。合上《长征》的书页,将书置于胸口,我知道我的战场在教室。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努力、坚定信念,我就可以接好“长征”路上我的这一棒。
长征读后感1000字左右2
《长征》全书用七十万字,细腻而动情地记述了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经过,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的远征,红军日夜前行,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飞夺泸定桥,爬皑皑雪山,过漫漫草地,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包括世界上最汹涌的峡谷大江,走过了广袤的湿地。他们装备简陋,却以理想为支撑,用信念作牵引,在枪林弹雨、大河绝壁、雪山草地中顽强生存,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
这是一部有着精妙叙事结构的纪实类文学作品,开篇从一场红军突围的惨烈战斗写起,由细节引向全景。全书以中央红军的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线,同时全面记述了其他红军队伍的转移行动。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和千钧一发的战斗情况在作品中得以真实而具体地体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纠正,勇于自我完善、自我修复,一旦有指挥失误的情况,立即尽全力弥补、改正,在创痛中不断成长壮大。中国共产党不断探寻着未来的方向并坚持变革,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历练了能力和智慧。长征过程中,红色武装被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区域,但红军始终是一个整体,并在历经磨难后愈加团结。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已经成长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坚强队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我们社会发展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无疑都是一场“长征”,而这种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成长的优秀品质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建设尤为重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王树增的《长征》反映出人类无论处在怎样的险境、绝地之中,只要有理想作为支撑,有信念作为牵引,就能产生一种精神,一种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有了她,就不仅可以而且还能英勇战斗并且突出重围,赢得胜利,追求光明,走向辉煌,创造史诗。
就我们而言,作为当代产业工人,如何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并最终走向成功?长征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们工人阶级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长征读后感1000字左右3
发生在八十二前的长征,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方式,展示出红军坚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经过了历史的考验,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记忆中的珍贵片段,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让我们懂得坚信胜利、不畏牺牲、实事求是、顾全大局,让我们至今感怀着那次两万五千里的红色旅途。
我们至今记得,他们的顽强不屈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的危难时刻,红军正是凭着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坚强如铁的革命意志,百折不挠,不论是十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抑或雪山沼泽的恶劣行军环境,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建设新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了装备落后、缺衣少粮、沼泽激流等种种困难,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我们至今记得,他们的不畏牺牲
从红军领导人到基层的指挥员,在面对敌人的子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从不畏惧牺牲,从娄山关里的硝烟弥漫到夹金山上的顶风冒雪,从湘江边的殊死决战到泸定桥上冒死突击的22名英雄,一次次战斗中,多少红军倒在了前进的路上,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却始终不灭,激励着后来者勇往直前。
我们至今记得,他们的坚定信念
习总书记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的,红军先烈们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念,更是唤醒了中国的千万民众,给了世代被压迫的人民向往和希望。不管是被敌人的重兵包围,置身于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又或者在高山、沼泽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红军官兵们都不曾有过任何灰心与绝望,因为他们坚信红军胜利的明天定会到来。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知道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唤醒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勇气。
我们至今记得,他们说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在长征的过程中,即使自己顶寒风、冒雨雪、忍饥挨饿,也绝不侵犯群众利益,始终贯彻铁一般的纪律。为何只有红军能够团结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因为只有红军能够深入人民生活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为了改变世间的不公和压迫而革命而征战,所以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红军,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物质丰富社会和谐的环境中,但我们不该忘记曾经有这样一群为理想而献身的年轻人,正是他们曾经的舍生忘死,才有了我们当下的美好生活。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会时刻牢记长征精神,以先辈们的英勇事迹鞭策自己,立足岗位,守土有责,为铁路事业不断奋斗,以实际行动将长征精神继续传递下去,将长征中先烈们的理想与信仰传递下去。
上一篇: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
下一篇:满江红观后感500字
书籍简介
-
长征
王树增纪实文学 603人浏览
《长征》是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类型的图书,作者为王树增。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