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3000字

2022-07-27 长征 读后感3000字 纪实文学读后感 1047 浏览

  长征的故事,从小到大,我听了很多。八一前夕,我利用夜晚的时间,再次把王树增同志所著的《长征》一书,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读到激动处,我热血沸腾,恨不能端起一挺机枪,穿越时空,与红军一起拼杀、一起冲锋。冷静下来细想长征的胜利,我有以下个人感悟,愿意与大家分享交流,以便对长征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长征胜利的政治保证。一个人、一个革命者都会有脆弱低落的时候,一个政党也有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但是共产党最可贵的在于她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十分高效的战略思维能力,无比强大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红军长征刚开始的时候,客观地说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地的,但是通过通道转兵、黎平会议、遵义会议,最终从战略上、从领导上,拨正了政治方向,拨开了前进迷雾,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战斗胜利。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红军甚至无法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甚至无法挽回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分裂,更无法保证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两次会师,也就没有了中国革命的美好未来。

  不变的革命信仰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思想保障。长征没有后方,没有补给,有时甚至无法很好的安置伤员。一路上,几乎是无休止的战斗,无休止的急行军,无休止的牺牲,如果没有坚定的革命信仰,不可能有一天一夜二百四十里的急行军,不可能有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的牺牲。有了坚定的信仰,那些看似无法渡过的乌江、无法攀爬的泸定桥上的十三根铁索,堪称天险的腊子口,人迹罕至、夺命于无形的雪山草地,也都是人类无法企及、无法超越的极限,但在红军的坚定信仰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因为他们相信个人的牺牲,换来的是集体的胜利,是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民族的胜利,只要子孙后代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要民族能够独立,他们愿意冒着枪林弹雨去冲锋,甘愿倒在革命的征程中,愿意把生的未来留给自己的战友、留给自己的部队。无论在长征的哪一刻,只要需要他们冲锋、需要他们牺牲,他们都慷慨赴死、视死如归。为了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一个红军干部甘愿留在彝寨,从此他杳无音讯;根据革命需要,罗明甘愿留在危机四伏的贵州,从此他历经坎坷磨难,但从没有停止革命的脚步。还有瞿秋白、何叔衡、毛泽覃等等,为了牵制国民党的力量,为了在苏区坚持斗争,他们永远地牺牲在了他们为之革命的土地上,永远无法醒来。还有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扯断肠子、壮烈牺牲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永远留在了湘江东岸。
长征
  强大的组织力量是红军打不垮的机制保障。红军不是散兵游勇,不是流寇,她是一支有组织的部队、有目标的部队、有未来的部队。因此,长征中,红军无论是前进、是撤退,无论是遭遇战、是攻坚战,都需要严密的组织。因此时时刻刻,红军都要确定哪个军团是后卫,哪个军团是前锋,哪支部队是预备队,哪支部队在哪里宿营,胜利后在哪里集结,失败到哪去打游击等等。比如红军强渡湘江之前,一直是甬道式的前进,一、三军团分别位于军委纵队前方的左右两边开路,八、九军团分别位于军委纵队的左右两侧护卫,第五军团在军委纵队的后面担任后卫。无论战斗多么激烈,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构筑起无法逾越的前沿阵地,护卫着军委纵队、护卫着党中央、护卫着核心,保证核心不散、不被攻击、不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娄山关前,请战的红军战士都明白只要参加冲锋,必定面临着牺牲,但是他们都是主动请缨出战。红军行军途中,一有机会,就宣传红军的主张,就打土豪分田地,就建立自己的政权,所以才有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说法。比如,有的国民党军甚至向红军传递军事情报,甚至给红军留下弹药。强大的组织保障、宣传力量,让红军一次次转危为安,从弱小到强大,从失败走向一次次胜利。

  一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红军干部是红军战斗力的基本保证。长征是勇武的较量,是智慧的较量,是意志的较量,最基础的体现是兵对兵、将对将的较量。因此红军干部的素质对红军战斗力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补充不容易,但是红军干部的补充、培养更不容易,他们不可能一朝一夕能够补充得来,往往需要通过数年、十多年的“血与火”的战斗洗礼、政治洗礼,才能形成较高的政治素养、战斗素养和军事才能。因此,这些红军干部就构成了红军打不垮的骨干力量。例如,干部团、休养连,在关键时候都能打硬仗。土城一战,万分危急的时刻,朱德总司令亲上前线指挥。他言道“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将不畏死,三军用命。他指挥陈赓率领的干部团,一个冲锋就扭转了战场形势,但是也牺牲了一批红军干部。毛泽东主席心疼的说干部团“这样使用代价太大了”,从侧面证明,红军干部培养不易、更需倍加珍惜。同时,红军每次冲锋都是干部、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这样才能保证官兵一体、战无不胜。因此,长征中无论再困难,红军都是用担架抬着受伤的干部行军。这些红军干部一旦伤愈归队,即可迅速投入到指挥位置上,爆发出惊人的指挥能力、组织能力、鼓舞能力,可以迅速组织“扩红”,可以迅速号召战士们斩关夺隘,取得一场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胜利。

  人民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得民心者得天下。红军的总人数是不断变化的。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从八万锐减至三万,最终达到陕北的中央红军仅有八千人。但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直是有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的,有时甚至能一次补充一个团。人民群众把自己最富有活力朝气、最疼爱的儿女,交给了红军,他们有着朴素的观念:“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当了红军才有好日子过”。因此,红军中父子兵、兄弟兵比比皆是。无论是汉族,彝族,苗族,等等各个民族,都把他们中的精英分子——也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分子,交给了红军,才让红军“无所不能”“乱云飞渡”,才让人们相信“红军中有神仙”,可以攀高山、渡大河。同时,人民群众自发自觉地支持革命,才让红军始终有“大后方”,始终有“预备队”,他们给红军当向导带路、给红军撑船摆渡,给红军送给养,让国民党反动派最终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革命的乐观主义确保了红军永不低落的士气。一场场残酷的战斗让红军倍加珍惜胜利的喜悦。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在遵义城前让红三军团长彭德怀一度落泪。吴焕先战死的那一刻,万分悲痛笼罩着红二十五军,但是为政委报仇的号召,让他们如有神助、士气高昂、无需动员。长征中,红军往往未经打扫战场,又要踏上漫漫征程。但是,只要有战斗的间隙,他们也会该过年过年,该聚餐聚餐,虽然简单,但是苦中作乐、倍加幸福;每到一处,他们尽可能地组织演出,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经常在行军路上,鼓励红军战士们坚持再坚持、不断前进。因此,长征中从中央领导到战士都对中国革命的未来是乐观的。所以毛泽东主席可以以“能不能吃辣判断革命的坚定性”来活跃气氛;所以他才乐观地说“刘伯承是一条龙,他会想出过江的办法的”;所以他写诗赞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2

书籍简介

  • 长征

    长征

    王树增纪实文学 684人浏览

      《长征》是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类型的图书,作者为王树增。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