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1500字
2022-07-24 千年一叹 读后感1500字 余秋雨作品读后感1500字 516 浏览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对自己和其他同行人员在千禧之年前夕进行的四万公里古文明探索之旅的完全记录。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又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希腊文明、两河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同时感叹千年之巨变。
从欧洲的希腊出发,到北非的埃及,再一路向东游历中东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区,最后到南亚的印度、尼泊尔,进而返回中国,这贴地穿越的一程,穿过了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集团能做出安全的保证,但余秋雨先生就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如卢梭感染上‘只能行走,不行走是便无法思考’的疾病”,坚持完成了这一程,为世人所惊叹。这份探索古文明的勇气也着实令我震撼。
余秋雨先生一路上所看到的那么多古文明发祥地,无一例外,都已衰落,究其原因,其实这一路或多或少也能看出一些。如书中所言,当今极端主义的产生,与古文明中的那些“王者”的跨国远征有关。例如,曾经一再出现过占领耶路撒冷纵火毁城,然后再挖地三尺来消除记忆的事;出现过占领巴格达后开闸放水,以底格里斯河的河水来冲洗文明遗迹的事;甚至还有在占领的土地上撒盐和荆棘种子,使之千年荒芜的事。正是这种文明之间的远征和互毁,灭绝和复仇,埋下了极端主义的种子。于是,曾经文明最集中的地带,成了现在仇恨最集中的地带。由此不难看出,古文明之间的征战,终究会使彼此“盛极必衰”。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宗教、自然灾害等因素对文明的影响。因此在我看来,对于那么漫长的历史而言,中断和湮灭太正常了。
但是,中华文明成为了例外。至于为什么,作者在一路将其他古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不断对比中概括出五条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争互毁;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依赖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由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这些特殊的条件使中华文明保留下来。如果说,前两个条件是天赐良机,那么,后三个条件绝对是我们的祖先亲手创下的恢弘伟业。相较于其他古文明,中华文明始终独处于世界之东方,而它又始终屹立不倒,再大的风浪也未将其扑灭,炎黄的血脉始终流淌至今。
余秋雨先生所记录下的这四万公里行程的经历让我更加感触到中华文明之伟大,但同时也为当下的国际形势、其他一些国家的国情而感到担忧。他们一行人所经历的一次次大费周折的过关,所看到的一幕幕难以置信的各国百姓日常生活的画面,都已经证实,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需要延续。令我们欣慰的是能够看到这样的巴格达女孩,当被询问是否像大人一样觉得美国讨厌,能回答“你是指它的人民还是政治?人民不讨厌,政治讨厌。它没有理由强加给别人”,并在被问到“你讨厌美国政治,为什么还学英语”时回答“语言时文化,不一定属于政治”。这是一种在当地人思想中难以找到的理性。作为新时代大国青年的我们,同样需要有这种基本的理性能力。
虽说《千年一叹》的创作已时隔二十余年,但时局的大方向依旧如此。因此,我们仍需以全球视野认识和思考国家和世界问题,做从容自信、眼光长远、格局广阔、情系苍生、心怀天下的人,如李大钊先生所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虽说青年担当早已成为一个重要主题,但通过这次从古文明到当今时代的思考,我的体会更加深刻。
下一篇:建国大业观后感1000字
书籍简介
-
千年一叹
余秋雨散文 398人浏览
《千年一叹》是2002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属于日记体散文,记录了余秋雨在2000年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