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1000字

2022-06-28 19:14:24.0 茶馆 读后感1000字 名著读后感1000字 581 浏览

茶馆读后感1000字1


  薄薄的一本书,短短的一个剧本,小小的一间茶馆,涵盖了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在《茶馆》一书中,老舍先生以裕泰茶馆的兴衰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形态,着实令读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了将茶馆经营起来,他四处应酬,不断改良,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既使是这样一个看似精明能干、善于处世的商人,最终也难逃破产、悬梁自尽的悲惨结局。和王利发一样,旗人常四爷因为一句“大清国要灭亡”,坐了一年的监狱;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本着“实业救国”的志向,惨淡经营了数十年,最终在抗站胜利后自己几十年的成果被国民党政府没收。茶馆常客宋恩子、吴祥子阿谀奉承、顺风倒,刘麻子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故事中各个人物身世不同,性格不同,结局也各不相同,但它也赤裸裸地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上,好人不一定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社会的三教五流集聚裕泰茶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人物的命运变化与茶馆的兴衰紧密相连,茶馆的兴衰背后,实则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黑暗、病态。正如常四爷所言,“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我想,这是来自被压迫阶层人民内心深处的呼喊,人们不甘受到奴役,厌恶这个黑暗的社会。在剧本的三幕中,一幕一时代,人们正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社会之黑暗、制度之腐朽可想而知。

  有人说,《茶馆》是旧时代的葬歌。的确,老舍先生正是通过讲述茶馆的故事,介绍一个个进出茶馆的客人,折射当时的病态社会,表达对旧社会的批判,揭示了旧社会必然灭亡的事实。小小的茶馆,装着大大的社会。老舍先生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含蓄而又凝练地将旧中国的腐朽荒诞,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个无奈无助的身影在叹息,一个个凄凉悲哀的场面又呈现,震撼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令人发出无限感慨。

  读完《茶馆》,令我不禁忆起旧中国那段艰难的岁月。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惨遭打击;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死后,军阀开始混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进行黑暗统治。归根到底,受苦受难的终究是下层百姓,那样的“吃人”社会岂是人民可以生存的地方?

  幸好的是,那样荒诞的旧社会,已成为过去的历史。铭记历史,反省过去。当我们品读《茶馆》之后,我们需知晓,当下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守社会主义制度,弘扬真善美,我们的幸福生活将会永不停息!

茶馆读后感1000字2


茶馆

  每当我拿起杯子,闻到茶的芬芳,品尝茶的味道时,感受茶的味道在口腔中回味,有些许苦涩,总能想起老舍的作品《茶馆》,又回忆起在裕泰茶馆里来来往往,生存于乱世的茶民。

  “全方位地进入老舍的沉痛叙事和世态,讽刺视野的,只是传统市民社会的新老市民,其中又以老市民的形象最成功。”回忆《茶馆》,裕泰茶馆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但骨子里顽劣的性子是一样的。一开始,各种各样的茶客聚集在裕泰茶馆喝茶歇息,有遛鸟的常四爷和松二爷,有做买卖姑娘生意的刘麻子,有衙门办事的宋恩子和吴祥子。阿谀奉承的秦仲义,看到有权有势的,便趁机接近,用尽好话讨得他们开心;怕事软弱的王利发,看到贫苦寻求帮助的乡妇和孩子,只一味服从了上层人物的命令,将人赶出去;封建保守的庞太监,“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死活要脸的常四爷,喝茶必要自己带茶叶,想省钱却又想天天去茶馆显摆。在我眼中,老舍对这些人物是同情的,有的人物会走得很成功,但更多的是被乱世拖住了手脚,只能屈服于现实,挣扎只为能生存,所以才会是这样的性子。

  《茶馆》的时间维度从维新运动失败到袁世凯去世后军阀割据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是一个政权更迭的时代,裕泰茶馆也在混乱之中逐渐没落。“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发凸显,“茶钱先付”跟着出现,一步步点明茶馆的处境不好。老板王利发更是随着裕泰茶馆而改变,成为那个时候下层市民艰苦生存的缩影。为了接手父亲留下来的遗产,王利发奉承有财的秦仲义,有势的庞太监,让茶馆经营得更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避免被淘汰,王利发另开了公寓,将茶馆用时装美人装饰一番,并成为了硕果仅存的一家大茶馆,但这一切最终也都随着王利发“上了吊,吊死啦”消去了。我心疼王利发的“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法子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王利发确实为了生存改变了,但也知道乱世中这种力量太弱小了,失败是必然的。

  认真想想,茶馆的结局又是必然的,在第一幕最后埋下了伏笔。茶客说的一句话:将!你完啦!表面上指下棋的输赢,深层上是指维新运动的失败,贯穿全文去理解,这个又是暗示了茶馆不管怎么进步,都逃不过最后改革变形的结局,因为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社会风气,冲击了传统,让封建时代的人们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去适应资本主义,让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茶馆无法生存。

  我想到了一句话: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从中学上了大学,有一些教学方法,学习内容改变,原以为能和以前不一样了,不用被老师每天赶着作业,却发现其实和以前一样啊,只是除了作业之外,还有讲座什么的,我们依旧是被赶着去做。和我理想中自主自强的大学有点差异,想到了王利发,感觉自己有一秒像变成了他,为了完成任务我开始忙碌,却不知道为何,只是单纯地去屈服,突然好想知道他理想中自己接手老爸的茶馆是如何的呢?

  是啊,世事变迁,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人最难得就是学会追上时代的脚步,主动选择变革学习,而不是被生活所逼迫着改变,才能不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迷失自己。我们不是老舍笔下的王利发,趁着我们这个还是和平的时代,努力抓住自己的命运,解决掉眼前的苟且之余,还能享受诗和远方。

茶馆读后感1000字3


    浅斟慢品,任尘世浮华,眼前氤氲的水雾,缠绵,消散……

    茶馆,一个充满情思的地方,它固执地守在尘世浮华中,护住了自己的清雅。她微微颔首,捊须而笑,衣衫翩翩,绝世而独立,于一方角落见证着市井百态。

    老舍先生的茶馆,正似一杯幽幽清茶,不浓不烈,不急不躁,不沉不浮,从从容容,淡泊致远。像低进尘埃里的素颜,似高攀灵魂的风骨,忍不住,去口味。

    初品,是岁月的苦涩。

    第一幕,一个初秋的上午,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走进裕泰歇脚,茶客们细品着茶点,闲聊着风月。突然,一洪亮的男声携着满怀的豪情,对醒目的“莫谈国事”恍若无视,拍案诉说着对洋鬼子的不满,眉眼中的壮志显而易见,却被那特务吴思子和宋祥子抓了去。可怜的康老六为了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将女儿卖给了年过七旬的庞太监。女儿凄凉的泪向人们诉说着对世界的不满。于这一方茶馆,各色的人演绎着各色的人生。

    亲抿一口,品味出些苦涩,融着些百味,苦涩的绝唱,响彻岁月的枝头。就像乌云密布的天,让人不由得心情沉重。这样的《茶馆》,让我不禁想去再次品味。

    再品,是乱世的本味。

    人们追逐着时光的脚步,来到了民国初年。身处乱世的裕泰艰难的维持着,掌柜王利发积极改良,却屡遭失败。唯有那“莫谈国事”变得更加醒目。掌柜的儿子与儿媳打点着茶馆。常四爷终于出狱了,将他关进去的二人却又成为军阀的走狗……这一方茶馆,接受着岁月的考验。

    望茶叶于杯中沉沉浮浮,与沸水的碰撞,激出了最美的舞踏。它飞旋着,舞着它的态度,于乱世中的一丝本味。这清茶愈加苦涩,可又让人们品出了它的态度,它的决心,它的本真。而我们于这如海的苦涩中寻懂了那一丝本味,去追寻那心心念念的苦尽甘来。

    饮尽,是人生的风月。

    故事终有尾声,一个个子承父业的青年再次聚集在不似从前的裕泰,带着从前的希冀,守着父辈的故事,于乱世中,遇见,又错过……常四爷的生活更加凄惨了。当昔日的意气风发变为老年的感慨万千,眼底的风霜是岁月的痕迹与无可奈何。咀嚼着前尘往事,感慨着世道崎岖,对着世间的麻木悲凉冷笑。但康大力作为一个青年热血地投入革命斗争,以及康顺子、王大拾等投奔西北游击区,何又不是奔赴光明前景,向可悲的社会唱响反抗之歌?是啊,当你老了,可永远有人正年轻着。

    这一口,品尽了这世间繁华,品尽了人生百味,品尽了风花雪月。回味悠长,沉痛的苦终会过去的吧。苦尽甘来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人们品着清茶,品着事故。城市一隅的一方茶馆,茶馆无言却守着岁月,过去的过去,岁月流逝;故事的故事,茶馆记得。

    这样的《茶馆》让人怎么不去用心品味。

    清杯一壶茶,品味余后生。一杯茶,一个地方,一群人,一个故事,一本书,一杯茶……用心品味……

1 2

书籍简介

  • 茶馆

    茶馆

    老舍名著 464人浏览

      《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期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出场人物近50人,人物性格鲜明。通过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