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何处出发读后感1200字

2023-12-21 14:33:35.0 教育从何处出发 读后感1200字 教育读后感1200字 202 浏览

教育从何处出发读后感1200字1


  20世纪六十年代,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克曼》中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她发现,恶行并不一定就是出于人们平常所理解的“卑劣的”或“凶残的”动机,它完全可以以一种平庸的形式出现。所谓平庸的形式,就是恶行是因为作恶者不思考,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或者说成为不完善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正所谓“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平庸之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知善而难以为善的处境之上。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们迫于考试压力,习惯将自己看成是教育体制大环境中的一颗螺丝钉,自觉不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还有家长们,为了孩子们的美好前程,孜孜不倦地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和课余时间,最终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不完善教育制度中千千万万的参与者与执行者。

  各种压力之下,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忘记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让人成为人的活动。比如,家长们不知疲惫地送孩子上各类辅导班,即便知道这样做既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从长远看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但大家仍然不断地以爱之名,进行着“善意的摧残”。长此以往,学生身心俱疲,精神上更是备受打击摧残。一旦出现学生安全问题时,大家又往往将其归咎于教育体制,或者抱怨教育大环境。其实,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教育环境的一份子,我们能否在自己的小环境中改变一点点?我们是否能为这个不够美好的教育环境增加几分暖意?升学压力虽然不可避免,当下的教育固然也离不开考试,但作为教师,更需要关注的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到底是孩子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问题还是学习方法问题,是命题问题、阅卷问题还是教学问题;如果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到底是孩子因为基础太薄弱而畏难退缩,还是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作为家长,除了学习,是否也需要关注青春期的孩子们是否有心事,交什么样的朋友,追什么样的星,有什么兴趣爱好等等。仅仅关注结果是远远不够的,数字背后被忽略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如果把学习仅仅理解为挣分,这样的学习是不是太狭隘了?
教育从何处出发
  成绩比拼、升学压力像狼一样追着你,在一个几乎人人参与的恶拼环境中,你不争就会被淘汰出局。但你想过没有,当有一个人不主动参与这种恶比,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精神发育、努力回归教育本质的时候,那种恶比的教育雾霾,是不是就少了一份肆虐,而多了一处空气的舒爽?比如说,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学方法,带着一份热爱站在三尺讲台上,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精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我们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让他们释放精力,舒展身心,让他们尽情绽放青春本该拥有的色彩!学习之余,我们还可以和他们谈理想,聊美食,倾听他们的内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一名长者的身份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引导他们。我想,这才是一名教育人该有的温度和情怀,这才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教育初心和信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大的教育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杜绝“平庸之恶”发生在你我身边,积跬步以至千里,聚溪流而成大海,只要我们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我们就一定能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温暖的教育小环境!

教育从何处出发读后感1200字2


  万物皆有道,教书有其道,教育更有大道。教育的道在于立人,在于尊重、发现与唤醒,在于上所施下所效,在于赋予人发展的能力,并引其向善,教育的道就在于有温度,教育应是温暖的。

  教育是人的事业,也是传递生命气息的事业,它该有温度。

  读了汪正贵校长的书,我想,有温度的教育,该是落地的教育,是蕴藏在学生肆意生长青春里的教育。是顺木之天以致其类的教育,是遵循规律的教育。是充满温情的教育,是蔡芸芝老师高高举起,却又轻轻落下的教鞭,是陶行知先生送给学生的四块方糖,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孩子的手,是努力让孩子们每天都有所收获的教育。

  在某种意义上,现阶段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给受教育者多少知识,教育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传递中形成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有温度的教育,蕴含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步步引导学生参悟“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心境转变,领悟人生更为本质和长久的规律,加宽心灵的厚度,为以后的人生之路打好底色。

  人有形形色色,事有万万千千,有温度的教育是充满宽容的教育;是张弛有度,是允许差异,是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的教育;是发现,是尊重,是实现学生的可能性,是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与自己对话;是静下心来,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的教育。

  可是,内卷严重的社会如何才能成已成人,让花成花呢?

  青岛二中孙先亮校长提到教育要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世界,而不是留在今天的世界。一是要尊重学生。教育不应是教师的意志表达和知识灌输,而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现教育与学生发展同频共振,找到提升教育价值和效能的方向和路径。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没有动机,就谈不上教育。一切成长和发展的力量,都源自学生本身,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校教育就需要构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内生出发展的动机和“由内而外”的动力。三是要发展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学生的发展,要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的发展渠道,让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优势都能获得挖掘和成长的机会,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有温度的教育应以底线思维为边界,在守住道德、法纪、安全和健康底线的基础上,开放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营造个性发展的文化氛围,形成推崇个性发展的精神环境,树立学生个性发展的荣誉感和意识,让学生的自主选择成为常态,让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看结果看过程、不看成绩看优势、不比别人比自己,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兴趣,成为最好的自己,“只有孩子才真正掌握通向自己内心世界的钥匙”,教育改变的真正目的不是为对抗传统的教育,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最好的、可以实现自主发展的环境,最终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状态。

  有温度的教育应如同殷切关爱孩子成长的父母一般,处处为之计深远,应该是为学生走向未来世界做准备的。然而,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是赢得未来发展最好的支点。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质,陶行知说,人人都是创造之才,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要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在大舞台之上、大背景之下追求个人人生出彩。

  只有有温度的教育,才能激发出每一个独特个体内心的潜能,包括兴趣、热情,包括信念和坚守,包括善良、责任,包括上进心、平常心、羞耻心,然后加以养成和锤炼,继而开花结果、成己成人。

1 2

书籍简介

  • 教育从何处出发

    教育从何处出发

    汪正贵教育 256人浏览

      本书是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汪正贵力作。  教育关乎每个学生的发展,也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国家民族的前途。“双减”政策、教培整顿、家长焦虑、教育内卷,成为当前人们热议的话题。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梳理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应该从何处出发?学校是一个什么地方?学校如何回应社会需求?  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