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

2023-09-20 14:13:41.0 悲惨世界 读后感800字 雨果作品读后感800字 177 浏览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1


  看完《悲惨世界》,我很受震撼,希望大家都来看看。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他只得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徒刑。在服刑期间,冉·阿让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刑期也从五年加到了十九年。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被迫又偷,遇到了善良的主教,然后彻底洗心革面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这篇小说里,改变冉·阿让的有三个人,一个是主教大人。在冉·阿让不得不再次偷东西被捕时,主教说是送他的,而且还把两只烛台也送给了他。主教的恩情,让冉·阿让那颗满是仇恨的心灵照进一律亮光。第二个人是芳汀。芳汀是黑暗社会下最苦难的底层女性的具象体现,为了女儿生活能过的好一点,她无偿无限付出,让人无比心痛地。芳汀是《悲惨世界》中最悲催也最使人同情的角色。冉阿让因为对她的同情与愧疚才有信念再次越狱,引出改变他的第三个人。第三个是珂赛特,也就是芳汀的孤女。冉·阿让对她缘起于对芳汀的承诺,在相处的那些年里,他既像女儿那样疼爱她、也像对母亲那样依恋她、也像夫妻间互相扶持、在珂赛特遇到爱情时甚至像对物品那样想永远占为己有。这种复杂的情感在冉阿让惊慌而单调的生命中形成了支撑他精神的支柱,而让珂赛特幸福快乐则是他活下去的信仰。可是珂赛特爱上了马吕斯,冉阿让必须在精神的支柱和活下去的信仰之间做出抉择。在一场猛烈无比的精神挣扎之后,信仰战胜了支柱,父爱战胜了私欲。他把马吕斯从死亡绝地艰难救出,自己却主动接受屈辱,承担抽走支柱和失去信仰的夕阳残辉。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中无论是展现壮烈的历史或探究人类的心灵,总是起于苦难而通向光明。这种光明是民族的闪耀,更是人性的绽放。这种光明势必会在涤尽泥沙的岁月汪洋中永存使人坚强的力量。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2


  《悲惨世界》虽名为悲惨,其中却仍不乏人性光辉一面的展写。善良得如一潭清水,倔强得像黑暗中的玫瑰。这是我对冉·阿让的印象。

  书中的冉·阿让是从最底层的地狱释放出来的。冉·阿让在湿冷暗晦的狱中关了二十七年,只是因为他年幼时过度饥饿而偷了面包店的一条面包。历经生命波折,冉·阿让在风卷浪涌中升起又坠落,我却始终能清楚感受到,善良本性一直是他举手投足间屹立不倒的航标。

  冉·阿让也曾身居高位。身为一市之长,他掩去了死刑犯的灰色过往,使其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却始终以生命为原则,为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命,毅然承认自己死刑犯的身份,掷荣华富贵于脚底,在法庭中央宣告自己的抉择。不虚伪,不妥协,心中有光,便能挺身而出。

  冉·阿让也曾有过幸福。郊外寓居,女儿的笑声响彻长满蝴蝶兰的花园,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可是死刑犯的身份持续不断地阻止他获得幸福。冉·阿让拱手放飞玲珑的白鸽,独留干枯的叶片遗在手心。为了女儿的名誉与幸福,这个死刑犯亲手剥离了自己的幸福,神色黯淡却眼里有光,孤寂的心灵悲壮而盛大,善良的本性灿烂得能淹过正午阳光。

  我愿称冉·阿让为生命的救赎者,不仅是救赎他人,更是救赎自己。死刑犯,死刑犯又有何防!身份的卑贱无法阻碍他爱与被爱,地狱伸出的枯爪无法掩住他光辉而盛大的人性。他是风尘中隐隐盛开的玫瑰,逆着光拥抱腐朽,微笑盛大灿烂抵住生活的风暴。面对几度置他于死地的仇敌,他选择放下手枪让仇敌离开;面对抢夺女儿柯赛特对自己的感情的马吕斯,他选择一步步蹚过泥泞将他托出恶臭的巴黎下水道。这是何等善良,何等慈悯的心灵,才可以达到如此宽大的境界!

  冉·阿让不若沙威,兢兢业业却本性残酷,像恶狼般嗅着生活的活路;他不若安灼拉,一生投入信仰,却未曾美化自己的生活;他不若主教,过于慈悲而失去了生命的狠与血性。他爱生活,爱光明,爱硝烟中呼啸的子弹,爱这忙碌尘世中的每一个人。主教送给他的是银烛台,更是善良,是希望,是爱的弥长。

  我热爱他,就如热爱黑暗中盛开的玫瑰。冥冥中顽强蔓枝,腐朽中扎根荒野,玫红的花瓣张扬蜷飞,歌咏着慈悯与爱,责任,与善。

1 2

书籍简介

  •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

    雨果世界名著 499人浏览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