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200字
2023-07-18 14:23:33.0 长安三万里 观后感1200字 电影观后感1200字 482 浏览
因为《长安三万里》是动画电影,因为电影里有李白,因为有很美的诗词做台词,电影吸引了很多孩子和父母观看。小朋友们边看边背诗,中年父母们则被电影一幕幕的诗词大赏撩拨儿时记忆。无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能被这个电影触发血脉中的诗词天赋。
看完电影,我问女儿,能看懂吗?她说有些话听不太懂。我想她应该看懂了一些。只是有些道理并不像文字一样一目了然。如果她说看懂了,我倒是有些怀疑。
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故事和我们诗歌课本的故事不太一样。虽是部动画电影,还是有些内容是面向成年人的心理世界。如果不去考究剧情的历史真实性,电影似乎想和我们聊聊人生的话题。
唐诗是个元宇宙的话,李白应该是和他的诗一样不羁洒脱。毕竟他是那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诗仙。书法中有“字如其人”这一说,我想诗歌也可以有“诗如其人”这么推论。相比李白家喻户晓的形象,高适在元宇宙里的形象应该属于边缘的路人npc,边塞诗人就定义了他的全部。电影借着高适这个NPC的回忆剧情还原了唐朝诗人的群像。
在青年李白和高适的人生计划里,长安不仅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他们实现人生抱负的地方。可是,李白和高适俩人,一个是商人之子,一个则家道中落。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他们距离各自梦想也许有三万里。
李白,才气纵横,自信可以行卷步入仕途。高适,不擅琴棋书画诗词,只能在王府舞枪博玉真公主的举荐。这是他们前往长安的捷径,但都无果。各自碰了壁。李白去了扬州。如果说长安是权利的中心,那么扬州是世俗的中心。李白相信扬州有去长安的捷径。高适回梁园寻找心中的锦绣。
后来,李白游历四方,凭借诗词的盛名进了长安。为了功名,李白甚至入赘了,连最信任的朋友孟浩然都支持他入赘。高适不理解,从黄鹤楼不辞而别,回了梁园,立下十年之约。梁园虽然残破,但那里是高适的精神家园。在梁园,高适开始写诗了。
李白和高适都是刘德华歌里的《笨小孩》。高适说,李白是他见过最不羁的也是最天真幼稚的人。恃才傲物的李白遭人嫉恨遭人排挤。高适自己就更不用说了,学不得圆滑,哪怕小小诗会也无法融入。李白努力留在长安,不得不领道箓,再入赘。高适作了十年幕僚,不能披甲执锐但也能守护边疆。
老天自有安排,老天爱笨小孩。
安史之乱,从八品下的高适做到了三省节度使。李白却入永王的阵营,他说他太想有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两人人生走向不同的方向。笨小孩的高适在晚年迎来人生高光,破吐蕃救国危难之中。另一个笨小孩的李白被贬路上得好友相助遇特赦,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放下对长安的执念。
为了功名仕途,诗仙李白似乎不如他的诗词那样超然。谪仙人也是诗仙自嘲而已。恃才傲物是李白的拙,才气纵横是李白的巧。不能藏拙于巧的李白在寻去往长安的捷径中离自己的人生抱负渐行渐远。三万里的路,李白走偏了,高适走完了。
晚年的高适带着收录李白的诗集回到了梁园。高适无疑是羡慕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李白是自己不可企及的。李白也是欣赏高适,“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为高适量身定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为高适打气。也许历史里的李白和高适是不欢而散的。电影里的俩人都是追梦的笨小孩,也许他们早已隔空和解。
上一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700字
下一篇:红色少年的故事读后感6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长安三万里
A动画 766人浏览
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