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200字

2023-05-11 13:31:15.0 我与地坛 读书笔记1200字 文学读书笔记1200字 355 浏览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200字1


  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学生时期,那时候年龄还小,只是把它当成了一篇要学的课文来读,带着老师的分析去理解课文、感悟字词,没有共鸣,更谈不上读懂,读不懂“地坛”之于“我”的意义,更读不懂史铁生。再读《我与地坛》,距离史铁生离世已十三年,我才慢慢读懂这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感,读懂一个受尽命运折磨却在苦难中照亮他人的伟大灵魂。

  21岁,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和希望的年纪,史铁生丢失了自己的双腿,从此他的生命里多了一把轮椅。太多的不甘和怨恨让这个年轻人的脾气突然变得暴躁起来,看到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到甜美的歌声他会猛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就连与母亲的对话,也多是烦躁和失去耐心。是的,“突然”,这一切都那么“突然”,因为完好健全的身体变成了残疾,因为再也无法站立,因为自己只能选择接受现实,周围的一切美好都会无意间戳痛内心。

  在喧闹而密集的城市里,有一处宁静的地方可以让他躲藏,让他逃避,让他与自己对话,就是那个园子,成了他苦难生活里的慰藉。他说“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他在园子里专心致志地思考关于死的事情,更在园子里想明白了如何生。正如马丁·海德格尔说的“向死而生”,史铁生将“死”看成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他想明白了也坦然接受了,这大概便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我与地坛
  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史铁生在园子里静静地待着,母亲必然也在园子中悄悄地找着、等着。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全部心思都放在给儿子治病上。当儿子心情烦躁时,母亲只是选择悄悄躲出去、偷偷关注着儿子的动静,待儿子情绪平复后再悄悄回来。就连日常用语,母亲也尽量避免用到“跑”“踩”一类的字眼,甚至比儿子还敏感。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自己常常因为肝疼到成宿无法睡眠时,满心所想的仍是自己的儿子。母亲猝然去世之后,史铁生才突然意识到母亲这份伟大而隐忍的爱。也正是母亲的这份爱,点燃了他对生的渴望。他在文中写:“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里写满了他对于母亲的愧疚和遗憾,母亲虽已离世,但那棵合欢树还活着,母亲的爱便一直存在着……

  下肢瘫痪、尿毒症和每周三次的透析,终是让史铁生的生命定格在59岁。原来任何灾难面前都有可能加上一个“更”字。可这样一个苦难的人却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上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史铁生就这样将自己的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用残缺的身体,说出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用温情的笔墨赋予无数彷徨者向死而生的希望和力量。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如果你沉闷困顿、烦躁不安,那就请你读读它吧。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200字2


  当金黄的阳光透过金黄的秋叶,细碎的洒下,被落叶铺满的小路上,印着深深浅浅的车辙,颓圮的砖墙零落的洒在这片园林里,这就是史铁生先生的地坛。他带着双腿残疾的悲苦绝望来,携着深沉内敛的豁达超脱走,这里给了他一切的精神慰藉。

  透过这本书,我看到的就是这一幅场景。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着,翻开书页,仿佛身处那静谧幽深的地坛。一位智者在你耳畔,和这座地坛在慢慢对话,话题很多,有生命有死亡,有经历有故事,含蓄而隽永。慢慢的,你也会安静下来,随便漫步到一棵树下,看着春夏秋冬,看着生死枯荣,你会变得豁达而睿智,你会变得惜时而乐观。

  书中有三个故事,首先是地坛教给史铁生的智慧,他在地坛待了15年,春天鲜花的芬芳,野草的疯长,夏季浓密的树荫,飞舞的精灵…地坛颓圮,但那蓬勃的生机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

  地坛又给了他一个空间去思考:“我会一连用几个小时想关于死的事情,又以同样的热情去思考为什么要活着”。在那个古老的智慧启迪中,史铁生走得越来越远,他想了很多,关于挫折也关于梦想,关于死亡更关于希望。生活是需要给思考留出空间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地坛。

  其次是对母亲的追忆,有合欢树这样淡雅朴素,仿佛与读者聊天中不经意的提起,却又用精细到了极致的细节,用涓涓细流般的讲述,让那样汹涌澎湃而刻骨铭心的情感,让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深的遗憾刻在字里行间。

  他是一个幸运的儿子,善解人意的母亲会体贴的在他离开家前默默给他披上衣服,送他出门,会在门口默默守候却从不发一言。她是一个不幸的母亲,心中的不安与疲惫只能自己咀嚼后慢慢消化,并用一如既往的温柔对待儿子。然而当儿子醒悟这些,却早已物是人非,怅然追恨。

  感恩与陪伴固然是生命的本能,但常常被纷繁的眼前事务遮挡,时光却匆匆不回转,所以一定在每一个被亲情唤醒的时刻做点什么吧。

  最后则是与地坛的缘分亦或宿命,他在这里守候了十五年,看着一对中年夫妇走入晚霞,看着一个个孩童成人成家,当然也有自己和地坛的慢慢变化。相处日久,作者已经将地坛看成一个生命,他们相知相识相守,不发一言又尽在不言中,地坛是他心灵的桃源,也是最后的依归。

  那句后记依然让我记忆深刻:”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或许很长时间过去了,这本书的内容我已经淡忘,但我可能开始喜欢静静的坐在窗前,不经意间回想起那些零散的文字,印证自己的生活。有或许会有某天迷茫困顿时,蓦然想到那个秋日,我在书中地坛的树下,心灵的豁达与澄澈。

  失落烦闷时,总会有莫名的景色,触动我心底的柔软,而希望,正是诞生于心灵的感动,就这样,我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力量,慢慢筑成自己心里的一座地坛。

  一本好书是心灵真正的洗礼,真心感谢可以在那个金色的午后遇到它,也希望它可以给你们同样的力量。而推荐的理由便是我对这本书的注解:豁达超脱中的永恒希望。

1 2

书籍简介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史铁生散文 585人浏览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