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读书笔记1800字

2023-04-18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 读书笔记1800字 教育读书笔记1800字 492 浏览

  读付立平老师的书《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特别受益,笔记如下:

  一、第一顶白帽——学习内驱力

  学习内驱力讲的是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学习,自己有好奇心去学习。

  有家长经常说,孩子不自觉、孩子不愿意,其实这背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孩子的内驱力不足。俗话讲“千金难买我愿意”,就是我们想做的事情肯定想尽千方百计去做。首先是从孩子的意愿问题入手,也就是从思维方式入手,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例如:有些人会认为“我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某些事的”,有些人会说“这个我不行”。孩子也是这样的。我们首先解决思维方式的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孩子的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的问题。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内在是有力量的,觉得“我能行”,他才愿意去做。

  特别实用的工具叫鼓励。我们家长要学会正确地鼓励,这里给到鼓励的三个句式。

  首先是“我看到……”句式,用描述式的句子,强调这个过程。

  比如“我看到你昨天晚上做题做到很晚”、“我看到你昨天放学回家之后先写了作业。”、“我看到你自己在努力地寻找这道题的答案。”这是第一个句式“我看到……”。看到的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孩子就会感受到,通过这样的具体行为,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被看到的。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
  第二个句式是“谢谢你……”,我们把它叫作感谢式(欣赏式)。

  例如:“谢谢你今天帮我做了某件事”,或者比如双子女、多子女家庭,就可以跟孩子说“谢谢你今天帮我带了妹妹”等等。孩子能感觉到他做的这件事能体现出自己是有内在能力的,自己是可以为他人服务的。

  第三个句式就是“我相信……”,这个叫赋能式。

  比如“我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道难题”。孩子就会自己去开动脑筋想,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爸爸妈妈是信任自己的。

  二、第二顶红帽——情绪自控力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用很大的精力发脾气、郁闷,或者跟家长发生情绪对抗,那他是没法学习的,是学不进去的。你表面上看到他坐在写字台前学习,其实他在生气。

  一个孩子在精神稳定的状态下,他的所有内在能量都会用来自我成长,但如果他在一个情绪对抗的状态下,他的很多能量都会用来解决一些安全问题,比如跟父母的冲突,甚至跟他人的冲突。

  但其实培养情绪自控力,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培养对象是家长自己。家长首先作为一个榜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家长要专注于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进入情绪对抗的状态。大人有一个内在小孩,总觉得孩子的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的责任。我们要正视题。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有效犯错。错误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引导。

  三、第三顶黄帽——习惯自控力

  习惯自控力就是孩子自己知道到点了,不能看电视了,要去学习了。这是一个习惯。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玩游戏,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如何保持专注、高效,这就要求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习惯。在养成习惯这部分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时间管理能力。

  有一个工具叫作日常惯例表,让孩子从小对于自己的事情有自我决定权,自己安排我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而不是全部都由家长说了算。日常惯例表要让孩子对时间有掌控感、体会到自主感。在养成孩子习惯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家长的错误做法(家长在制定),让孩子原本天然趋向于做得更好的习惯被破坏掉了。

  四、第四顶黑帽——学习抗逆力

  学习抗逆力是孩子遇到的困境和挫折,还有各种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ABC法则就是帮孩子乐观地看待困境,是积极乐观地去看待一件事情,还是用非常消极的思维。

  五、第五顶蓝帽——学习竞争力

  其实如果你解决掉了前面所有的问题之后,孩子就自动地进入了一个“我要自我成长”的过程。但无论是学习也好,成长也好,这其中还是要遵循一些科学原理的,孩子要想有好的学习能力,他就要有好奇心。他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要永远保持提问的能力,因为有提问能力的孩子才会真的去思考。

  还有一种能力一定要特别重视,就是深度阅读力。阅读力就是学习力。学习竞争力大部分是底层能力,底层能力包括提高知识的留存率。所以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通用的底层能力,去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

  所有的孩子天然都是一颗好的种子,家长作为土壤,不要做很多破坏性工作就好了,不要成为孩子人生的阻力,也不要成为孩子人生的天花板,只要成为他人生的助力使用一些好的方法,改善自己基本的认知,就能激发孩子身上的潜力。

1 2

书籍简介

  •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

    付立平教育 266人浏览

      孩子对学习没兴趣、认为自己没有天赋;写作业磨蹭、成绩下滑、严重偏科;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敏感脆弱,勤奋却低效……  你是否也看过很多教养理论,却在现实问题面前束手无措。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意愿和能力,他们从被动学习的学困生到自主学习的优等生之间,相差的只是对学习的认知和对方法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