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600字

2023-03-05 15:50:25.0 在细雨中呼喊 读后感600字 小说读后感600字 419 浏览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600字1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在细雨中呼喊》这个书名,在余华老师众多的作品中是我最喜欢的,光听书名就仿佛已经聆听了一段漫长的时光故事。

  它的讲叙是杂乱无章的,不像《活着》那般有完整的故事顺序,它就像我们童年时总爱蹲在祖母的身旁,看祖母剥着手中的蚕豆,听她跳跃式地讲述往日的故事。

  在细雨中的呼喊,我看到的是一种无法释放的压抑。倘若是在暴风兩中呐喊,那应该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宣泄:那在细雨中呼喊,又是在呼喊什么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亲情的呼喊。孙光林幼年被送给一户人家收养五年,回来后亲情变得陌生和冷漠,这使得他如隐形人一般不受亲人待见,他呼喊的是父母的关爱。
在细雨中呼喊
  二、对友情的呼喊。没有家庭温暖的童年注定是孤独的,孙光林虽然有两个兄弟,却形同陌路,在这种环境中,他变得孤独,内心也不断变得敏感,他渴望真正的朋友,却一次次被所谓的朋友捉笑和玩弄,被迫回到了孤单之中。

  三、对人性的呼喊。孙光林的父亲愚味无知,不孝敬老人,虐待妻子和孩子,出轨寡妇,调戏儿媳妇,就连他的死都是肮脏的,不幸在粪池中殒命。

  文中每一个渺小的人物都扛着自己的命运趔趄前行,似乎都在生命重压之下做着某种抗争。作者以看似不经意的娓娓道来,将真实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用平淡日常的口吻道出现实的温情和残酷。

  对时间和记忆的感受,对人性的咂摸,对死亡的探讨,在细雨中呼喊,而呼喊的尽头是沉默……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600字2


  文字在余华这里,不再是符号,而是一只画笔,他用这只画笔细腻的描画出一幅幅场景,在这些场景里,似乎能感受到时间的流动,能看到人性扭曲的丑陋,也能看到人性中善的温暖,在绝望中也蕴含着希望。

  我看到孤独敏感的孩子对爱和友谊的渴望。医生用手掌抚摸额头来了解小患者的体温,对于一个孤独的孩子来说却是亲切感人的抚摸,因为对爱的抚摸的期待,使这个孩子躁动而且更加孤独。

  这个孩子能看到祖父慈祥的目光,也能看到养父羞愧而又疼爱的目光。这些,都温暖着他幼小善感的心。六岁的鲁鲁,用想象中的哥哥来保护自己,与生活做着抗争,妈妈粗鲁的态度也不能打消他对妈妈的依恋。一想到书上写着鲁鲁在监狱外面的大树下风餐露宿,因为能和妈妈的目光相遇而欣喜时,我就不由得哽咽。妈妈,是家,是温暖,幼小的鲁鲁知道这些,所以,不管怎么样,他不离开妈妈。

  书里写了弟弟的死,苏宇的死,祖父的死,父亲的死,母亲的死,养父的死,不同的死亡方式却有同样的感觉:死亡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回归。所以,看到这些人一个个死去的时候,我眼里有泪,心里却不再恐惧。哭的时候要大哭,哭完,生活还要继续。

  不管生活怎么样,人应该深情,温柔,真挚的去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用心里的善来体恤他们,怜爱他们,理解他们而不是抱怨憎恨和伤害。

  为什么有的人会被生活淹没,有的人却能挣扎出来,我想,这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是对活着的热切渴望,更重要的是来自对爱的唿喊和渴望。

  我期望随着年华的逝去,我能有一双清澈,透明,温暖的眼睛,而不是那种混浊,麻木,冷漠的眼睛。

  人,首先要活着,可不能仅仅只是活着。

1 2

书籍简介

  • 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小说 315人浏览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