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读后感1800字
2022-11-21 16:29:55.0 沧浪之水 读后感1800字 小说读后感1800字 433 浏览
1.关于价值的比较和选择。
相信大多数年轻人和池大为一样,初踏入社会时,会碰到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一种价值观念是偏理想的,道义至上的,是我们的良知和道德本能所赋予的,通过榜样引领和文化教育得到强化。另一种价值观念是偏现实的,利益至上的,是我们的欲望和生物本能所贴予的,通过社会竞争和利益争夺得到强化。
当这两种价值观念产生冲突和矛盾时,
个体就会被迫进行价值比较和选择。一般会有四种选择及结果。第一种,死守道义和原则,只求内心安宁,不求外在利益。书中的宴之鹤是这类中不成功的样本,虽然守住了内心的道义,但最终仍然心有不甘。第二种,完全抛弃道义和底线,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书中的丁小槐是这类中不成功的样本。第三种利益摆中间,道义放两旁。这应该是大多数平凡人的选择,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兼顾一下道义。就像书中转变观念之后的池大为。第四种,持经达权,员融贯通。既依循良知和道义,又有方法和手段处理外部事务建立事功。此类人物极少,犹如凤毛蟹角优如风毛解用小说把池大为塑造为第三种平凡人角色,是作者高明的地方,让这个人物能够走入普通人心中。
当池大为还是单身一人的时候,他只需要在涉及自身的两种价值之间做比较,他选择坚守良知和原则而被边缘化,虽心有不甘却也能够隐忍面对。但当他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孩子为代表的第三种价值加入进来,他被迫再次进行价值比较和选择。为了尽快救治受到严重烫伤的儿子,平日里清高自傲、绝不肯委屈自己腰杆的池大为,低声下气求人,“抱了拳作揖打躬,又双膝都弯下去,一只膝盖着了地”,“双膝不停地弯下去,再直起来,反复几次”,此时在他心中,为了第三种价值宁肯舍弃原来视为珍宝的第一种价值。
第三种价值往往是在自身价值之外的,超越自身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如果这种价值扩展一下,可以是集体、国家、民族,也可以是理想、信念、信仰。它与第一种价值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一样,因为它具有超越性。正因为这种超越性,一旦有人选择它就会让我们十分感动。当然,池大为只是以第三种价值为借口顺势完成了心理转变,最终仍然滑向了第二种价值。他只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
2.关于“局”和“势”的力量。
当池大为还是普通办事员时,习惯从道德的角度评判当权者马厅长的行事作为。等到他后来坐上厅长的位置,才感慨屁股决定脑袋。说话做事甚至神态都得符合那个位置的规则。这是一套固定下来的权力运转和利益分配机制,我们简称为“局”好了。在那个设计好的“局”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其中的每一个角色,当有人偏离“角色”的规则时,立即会感受到压力甚至惩罚。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对局中人好形象啊。
“局”和“势”的力量远大于人,“局”“势”一变,绝大多数时候局中人也只好跟着变。能看破局和势的人是聪明人,而能够设局和造势的人才是高手,他们深知人性,就像工匠深知水性,挖渠引导水流一样。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企业激励机制,都可以看成是在设局和造势。要跳出“局”和“势”,除非逆着人性而行,但能做到的又有几人。汉武帝一道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明摆着化解诸侯王的实力,诸侯王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最高明的“局”。
3.关于小说主角心路历程。
这部作品从文学性、构思和语言方面,都不算出众,但是对主角池大为的心理描写极为精彩,那种细微处展现出来的真实感,仿佛是作者亲历后的直白。池大为的纠结、挣扎、痛苦抉择,不是在做事的技术层面,而是在价值选择的层面。他是个聪明人,行事技巧方面一看就懂、一点就通。困难的是要迈过自己心中那道坎。作者非常细微地把握住了这种别扭和较劲,通过外界挫折造成的心理刺激,一点一点侵蚀着池大为内心的堤坝。可以说,内心的转变和成长,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转变和成长。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凡人,凡人的特质是内心有起码的善良但又不肯放弃自己的利益。在社会规则下拼争、内卷,内心难免都有苦痛挣扎时刻,烦恼纠结、患得患失。有些人轻易放弃原则和底线,有些人挣扎得更久,试图找到原则和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当我们或轻易或艰难地完成转变,内心的障碍真的消除了吗?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的心会隐隐不安吗?这是上天留给我们每个凡人的大课题。同样的,有的人看不到,有的人不愿答,有的人苦苦追寻。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从社会获得价值认同的途径也多样化,我们有了较多从容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只能做非对即错非黑即白这种“二选一”的抉择。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大课题,仍然还在那里。
书籍简介
-
沧浪之水
阎真小说 336人浏览
《沧浪之水》在主人公池大为的心灵视域与生存空间这两个审视层面上,展示了20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种种矛盾冲突和纠葛。小说批判了官本位文化的威力及权力崇拜的危害,揭穿了虚幻的真实,超出了一般官场小说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