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3000字

2022-10-30 16:03:29.0 罪与罚 读后感3000字 小说读后感3000字 544 浏览

  有些作家,可能无数次听人提起过,印象却始终模糊,而只有真正进入到他们的作品之中,才能体会到赞誉背后名副其实的伟大,对于我来说,陀翁便是如此。《罪与罚》是我读的第一本陀翁的作品,深受震撼,不愧是世界文学的一座高峰。谨以此文,记录些浅薄的理解和感想。

  1821年,陀翁出生在俄国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医生家庭,他的母亲1837年死于肺结核,父亲1839年被人殴打至死。他自幼患有癫痫,并且伴随终生。也许正是癫痫的反复发作,让陀翁多了另外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得如此病态与扭曲。

  1849年,陀翁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宣布执行死刑,但是在行刑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直到1854年,陀翁才得到释放,并继续在西伯利亚服役到1858年。这十年的时间,给了他近距离观察罪犯的机会,也让他对社会的阴暗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濒临破产。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了更多债。《罪与罚》便是在这期间创作的。

  陀翁除了是一名作家,还是一名思想家。他是个坚定的斯拉夫主义者,相信信仰能突破个体理性的局限性,“渴望以基督之名实现的伟大的、共同的、全民的、博爱的统一”。另外,他早期也对“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参加过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所以在书中可以看到陀翁对各种思想的看法与思考。

  《罪与罚》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圣彼得堡,当时农奴制刚刚废除,社会动荡,贵族阶级腐朽没落,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底层民众过着黑暗的日子。同时西欧的启蒙运动也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的思想界,社会上兴起种种思潮并互相论战。这就造成了书中充斥着大段大段的内心剖析与人物对话,以此展现不同思想间的交锋--即被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称之为文学上的“复调”技法。这固然使小说的阅读变得更加困难,却彰显了陀翁小说富有思想性的特点。
罪与罚
  除此之外,陀翁对于人性的洞察十分尖锐,书里面对人物心理描写极其到位,尤其是那种病态的、矛盾的、扭曲的心理活动。书中每个人物的所思所想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状况,轻易地就能让读者沉浸到书中,化身书中的人物。在圣彼得堡,我成了醉汉,成了变态,成了罪犯,就好像是我手持斧头,在那间小屋把伊凡诺芙娜两姐妹的头敲烂,然后仓皇逃离。

  书里对人物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对环境的描写相对粗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故事情节的精彩和人物的塑造。从故事开头主角去踩点,到犯罪,再到自首,其实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陀翁把时间线打散,让一个个人物互相产生交集,再运用全知视角和内视角的灵活转变,让他们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起演出这出精彩纷呈的戏。而台下观看的我,被主角的犯罪情节,和其他人的一次次交锋的情节,屡屡遭遇意外与反转的情节,刺激到呼吸停滞,全程紧绷着的心到小说最后一小段才得以稍加放松。

  书中人物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既塑造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斯维德利盖洛夫、玛尔美拉朵夫、列别齐亚特尼科夫、卡捷丽娜等等这些形象丰满、具有复杂人性的圆形人物,也塑造出了杜尼雅、索菲雅、拉祖米欣、卢仁、波尔菲利等等从一而终、单一特性突出的扁平人物。所有这些人物因他们的典型性而具有了社会反思的普遍意义,充满着文学上的美感。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书里的主角,他为人高傲,自尊心强,同时本性慷慨,心地善良。但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低等的人,他们必须俯首听命地活着;另外一种是天才般的人,他们有权力顺应内心的要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践踏现有的法律。他觉得自己是第二种人,刚好他正处于一个缺钱的时期,所以想通过杀死他所认为的“虱子”阿辽娜,以获取钱财支撑自己平稳度过大学时期这件事来检验自己。

  他这种想法如果得不到实践,我觉得最后一定会落得玛尔美拉朵夫一样的下场,就像书中所说的那般:“‘要不然就索性放弃生活!’他忽然发疯般地叫道,‘乖乖地听从命运摆布,逆来顺受,死心塌地,扑灭心中的一切,放弃行动、生活、热爱的种种权利!’”

  终于,在纠结之中,一次偶然而又必然的机会出现在眼前,他在一种病态、疯狂、混乱、割裂的状态下把老太婆阿辽娜杀了。因为意外,他同时杀了她妹妹,无辜的丽扎维达。至此,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的部分结束,接下来是惩罚的部分。

  由于杀人,拉斯科尔尼科夫饱受内心良知的谴责,为此他甚至跑到警察面前暗示自己就是凶手。但更为痛苦的是,正因为做不到问心无愧,他怀疑自己也许并不是他所认为的第二种人:“原则,我倒杀死了,然而我却没有跨过去,仍然留在这一边……我光会杀人。”同时,由于杀人时和杀人后癫狂的状态和行为,他引起了侦查官波尔菲利的注意,被发现并逮捕的危险一直伴随着他。而所有所有的一切,他还无法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诉说:“突然,他再一次十分清楚明白地体会到,他现在说了句可怕的谎话,从今以后他不但再也没有可能畅谈心事,而且再也不会对任何人谈任何事了。”

  然而拉斯科尔尼科夫还是不堪灵魂撕裂的折磨,他选择向索菲雅忏悔,并且意外地被斯维德利盖洛夫偷听了。此时,若无其事地生活下去和逃跑这两个选项已经被排除了,因为拉斯科尔尼科夫知道自己过不了良心这一关。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第一条是自杀,成全了自己的自尊心,却辜负了母亲和妹妹的爱;第二条是自首,可是如果刑期过后他被同化了,这是他不愿接受的结果,如果刑期过后还是维持本心,那这刑期在他看来毫无意义。

  最后,在索菲雅的怜悯感召下,拉斯科尔尼科夫背起了十字架,选择了自首,至此他也还没有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但是在服刑期间,因为一场末日审判般的梦还有索菲雅无穷无尽的爱,他的灵魂复活了,他自此得到了救赎,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理论,匍匐在了基督爱的荣光里。

  索菲雅是陀翁信仰的化身,拥有基督一般的爱与怜悯。她出生在一个苦难的家庭,为了家人的生存成为了一名妓女,出卖自己的肉体成为了她的罪孽。然而她对耶稣的信仰如孩童般纯洁坚贞,她怜悯他人的苦难,宽恕他人的罪孽并引导走向救赎,她把爱给了需要的人。最终,她和主角一起得到了救赎。

  斯维德利盖洛夫,一个和拉斯科尔尼科夫影子般对照的人物。他早年对一个十四岁女孩的侵犯并致其投河自尽,如果按那套理论来说的话,他比拉斯科尔尼科夫更像是第二种人,他更加坦荡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并就此沉沦。结果他遇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雅,一个如索菲雅一般充满着自我牺牲精神与爱的化身。他把杜尼雅的爱看作对自己的救赎,以为杜尼雅在他那无往不利的自欺欺人式的套路下会爱上他,事实证明他错了。在他要对杜尼雅犯罪的那一刻,他的良知受到感召浮现出来,选择了放弃。最后,在失去爱的救赎情况下,梦中棺材中的少女和五岁的女孩作为他的罪孽显现,而他只有自杀才能得到救赎。

  还有活在过去、欺骗自己、费尽心思维持穷人的尊严的卡捷丽娜;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充满实干精神的祖拉米欣;自私自利、阴险虚伪、充满大男子主义的卢仁……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实在是叹服陀翁天才般的人物塑造能力。

  整本书读完,最让我着迷的就是陀翁对于人最隐秘深处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了,我想精神分析学派和犯罪心理学研究者们遇到这样一本书该是何等喜悦。除此之外,书里关于两种人的理论应该对尼采的“超人理论”的提出也有影响,这也间接影响了存在主义的产生。当然,虽然提前读过圣经铺垫,但对于结尾宗教对主角的感化,我还是只能认知而缺乏深刻的感受。倒是有些突兀的感觉,像是刻意往这个方向引,不知这算不算陀翁自己对宗教哲学的矛盾心理。希望下一次拿起这本书能有一番新的体会。

1 2

书籍简介

  • 罪与罚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 330人浏览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