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读后感1600字
2022-10-20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 读后感1200字 人文书籍读后感1600字 501 浏览
全球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在与新冠病毒的赛跑中逐渐认识到,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疫情或将深刻改变全球化发展进程。而在2022年爆发的俄乌危机,则让二战后建立的欧洲安全秩序及世界秩序遭受冲击,世界陷入更加不安全的境地,关于“全球化终结”“新冷战”“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讨论也甚嚣尘上。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战争阴霾笼罩着世界,全球化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人类走到了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时刻。
作者希望为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探索如何更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叙事,为中国在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找到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为中国的全球化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径,为中国与世界的全球化之路做一些理论总结与实践探索。
该书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
书中,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其中,三大支柱分别是人本全球化、开放性的区域主义以及全球的共存与共治。七大路径具体涵盖,第一,以“人本全球化”为切入点,凝聚全球华人华侨、留学生等力量,发挥他们的沟通中外优势,凝聚共识。第二,在“筷子文化圈”基础上推动建立“亚盟”,通过推动区域性的、更高标准的一体化新安排,带动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合作,最终实现新型全球化。第三,以“一带一路”夯实新型全球化的欧亚基础,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多边化发展,填平东西方发展“洼地”,实现全球化再平衡。第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创新,搭建更具代表性的全球治理平台,推动全球化向更包容、更公平的方向发展。第五,加强与欧洲国家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加强与欧盟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实现中美欧大三角关系的有效平衡,为全球多边合作注入动能,为全球治理奠定新的基础。第六,构建与美国的“新型大国G2关系”,站在全球负责任两大强国高度,以全球75亿人为重托,加强双方在气候变化、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太空开发等领域的合作,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第七,积极创新全球治理体系,主动分担全球治理责任,在现有全球治理机构改革中发挥更多作用,倡导基于“共治”理念的多边合作机制,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打造“东西共治”、“全球共治”的新格局。最后作者对全球治理还提出了十点具体建议为:1.推动联合国、WTO全球治理的改革;2.建立高效、全新的大国协调机制;3.亚投行升格成世界基础设施银行;4.建立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组织;5.建立全球数据安全组织;6.建立全球税收组织;7.建立全球数字货币组织;8.推动国际人才组织的联盟发展;9.建立国际电商联盟;10.建设全球智库。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说中国在21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因此,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对中国而言,如何应对新的全球化变局,正在成为一个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新命题。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它将历史和现实、宏观与微观、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等多维度相结合,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具有前瞻性、系统性、深刻性、系统性、及时性等鲜明特点,对关心全球化发展以及人类未来的中外读者,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参考意义。
上一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2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
王辉耀 、苗绿人文 319人浏览
全球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但如今,一股股全球化的逆流正多方汇聚,全球化本身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可以说,全球化正面临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将何去何从?如何防止世界格局失衡引发国家或区域之间的冲突?如何更好地使全球化服务于人类发展?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