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1000字
2024-01-11 14:47:55.0 童年 读后感1000字 名著读后感1000字 240 浏览
童年读后感1000字1
这是一个悲伤、黑暗的故事,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从小就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19世纪俄国的一个小镇,而这个小镇正是俄国社会的缩影:愚昧落后、自私野蛮,人性泯灭。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而奔波,人们眼前的一切都为利益而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阿廖沙身边人的真实写照。
而阿廖沙反而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自信的人。
在他的身边除了黑暗还有许多的光明,正如他书中所说:小时候,我想象自己是一个蜂窝,各式各样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蜜———生活的知识和思想,送进蜂窝里。第一个也是最多的把蜜送到阿廖沙的蜂窝里去的人就是外祖母,还有他的伙伴小茨冈,有他的大朋友——“怪人”“好事情”,正直的长工格里戈里……他们是真正健康、快乐的人。
那支持他们内心的又是什么呢?
简单一点说,不过是总挂在外祖母嘴边的那位高尚的上帝与慈祥的圣母,或者是“好事情”那瓶难闻的粉沫,也可能是小茨冈为阿廖沙挡下的那几鞭子和舞会上阳光、轻快的舞步……无论如何,都是因为拥有纯洁、乐观的心灵,正是这些人,让阿廖沙明白,生活总是有希望的。
书不是读完就置于脑后,而是常读常新。这本书我看了很多很多次,初中暑假在新华书店第一次囫囵吞枣看,当时为小茨冈帮舅舅背十字架背活活压死感到惋惜难过,不敢相信真的有舅舅们这样毫无人性、自私自利的家伙。大学闲来无事在图书馆翻阅了其他版本,又为格里戈里为染坊失明后被外祖父赶出家门沦为乞丐感到唏嘘不已,有的人一辈子正直忠诚为什么老了却不能安度晚年?
那自己到底是要成为什么人呢?直到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再次拿起这本书深入研读,了解背景,走进人物内心,代入角色,才明白最后促使阿廖沙精神成长的除了自身良善,还有这些温暖的人或事,更多的则是他善于自我思考、自我接纳、自我感受,以及最重要的———读书。
外祖父去世后,十岁的他不得已开始在社会上流浪。幸好他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始终不忘读书学习,而早年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为他积累了素材,让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健康、乐观、善良的大作家。
最后,我想分享书里的一段话来结尾: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顺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童年读后感1000字2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有些压抑,可能是被文中的气氛给感染到了吧。
阿廖沙的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已经离开了他,虽然阿廖沙那时候还很小,不过我猜阿廖沙也很心疼吧,自己深爱的人离开了自己,能不心疼吗?躺在昏暗的小房子里,穿着一身白衣裳,光着脚丫的那个人,已经不能再见到了,失去了父爱的童年不是一个完整的童年。阿廖沙的母亲在知道自己心爱的丈夫离开人间的时候,想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坚强形象,可是眼泪还是不争气地往下流,她在哭,哭到手都抖了。
没人知道她有多么想替躺在地上的这个男人与这个世界别离。因为父亲的去世,令他们母子两个没办法在这里生存下去,就这样,阿廖沙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
在这里,阿廖沙看到了一系列令人作呕的丑事。可是阿廖沙所要经历的苦难,并非只有命运的折磨,还有对他形成阴影的人们的危害。如,阿廖沙的外祖父,他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阿廖沙就经常遭受到他的毒打,他还残忍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虽然他在教阿廖沙写字时,体现了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品性。再如同那两个粗野自私的舅舅。他们为了分家产不顾兄弟情份而大打出手;他们恶意捉弄老长工格里戈里;害死了手艺高超的“小茨冈”;把阿廖沙的父亲推进冰河里,使他双手残废;甚至殴打他有孕在身的妻子…尽管身边有一些没有人性的人,但阿廖沙却并没有因此变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比如,那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教导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那个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为人善良慈爱,爱所有的人,爱所有弱小的事物,心甘情承担下生活中的一切压力,但毫无怨言,不论是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的外祖母。
以上这些或好或坏、性格鲜明迥异的人,促使了阿廖沙心地善良,善恶分明,不向强大屈服,坚信未来生活会更加美好、光明。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命运,却可以掌握命运。不论出身地位,都可以有一番成就。既然,高尔基这样的文豪可以在“苦水”中成长,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快乐成长呢?对于书中的那句话,正是高尔基童年生活的最好诠释——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
上一篇:余华活着读后感9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童年
高尔基世界名著 763人浏览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