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5000字
2023-12-04 15:10:59.0 局外人 读后感500字 小说读后感5000字 176 浏览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加缪,颁奖词是这样说的,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这句话中有两处很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我们这时代”,另外一处就是“明察而热情”。为什么这个颁奖词特别强调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以及它涉及了哪些特定的年代?只有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争的摧残后,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才开始感到迷茫和沮丧。因此,在颁奖词中明确指出,正是因为存在主义的存在,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都满足了战后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为那些在精神上感到痛苦但又不愿沉沦的人提供了一个寻找慰藉的平台。而另一个地方的“明察与殷切”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就要从书中感受了。当我们开始阅读《局外人》这部小说时,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冷淡和麻木。主角莫尔索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疏离,他似乎并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那种人。这本书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风格,尽管我们很少看到第一人称,但它却展现出了比第三人称更为冷静和理智的一面。书中书中以十分简练而又抽离式的叙述,塑造了一个什么也不为所动、置身其外、什么也不在乎的局外人形象。
书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我收到了养老院的电报,母亲明日下葬,节哀顺变,这完全看不出个所以然,也许是昨天过世的。就这么一段开篇,面对母亲去世,莫尔索他有着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淡定,这种麻木和冷漠一下子就压在了读者心头,一直到这本书的结尾都挥之不去,不得不赞叹,加缪的文字太令人佩服了,我相信任何有写作目标的人读过加缪的文字之后都会感到一种绝望,会觉得世界上能有人把故事写得这么棒,自己一辈子可能都没希望了。就短短的开篇一小段,故事风格、人物性格都跃然纸上,牢牢的印在了读者心里。同样这种麻木和冷漠还发生在主角莫尔索生活的一切方方面面。他的一位邻居是一个小混混,跟自己的情妇吵架了,这位邻居自己不大会写字,就想让莫尔索帮忙写一封信去羞辱他的情妇。写完之后,这位邻居跟他说,现在你是我货真价实的好哥们了,可是莫尔索却觉得不当哥们其实对他来说无所谓,什么哥们不哥们的当也行,不当也行。但既然他这么有兴致,我就顺了他的意。在故事中主角生活在阿尔及尔,就是现在阿尔及利亚的首都,在当时还是法属殖民地,莫尔索工作上的老板要把他调往巴黎去任职,可是莫尔索对职务调动虽然表示同意,但去不去巴黎对他来说其实也无所谓,因为他觉得生活在哪都一样,他对现状也没有什么不满,这种想法反而招来了老板的批评,说他缺乏理想抱负,可是他觉得这些所谓的理想抱负真的不重要。莫尔索的女朋友问他是否爱他,他说这问题没什么意义,他觉得好像不爱。后来女友又问他要不要结婚,他说无所谓,如果女友想结那就这么办。女友又问他说你既然不爱我,为什么要和我结婚?莫尔索解释道说这真的不是重点,既然你喜欢结婚有何不可?无所谓,就这样一个看似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一个与我们所处社会的人情世故格格不入的形象,他消极冷漠的对待一切,怎么会有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中的那种明察而热切?开篇我们就知道莫尔索的母亲去世了,在送母亲出殡的时候,当天天气很好,他们走在乡间,他突然觉得如果没有妈妈的死,这样的天气出去散步踏青该有多么惬意。送葬之后莫尔索回到市区,由于前一天守夜,他已经困倦不堪,所以他心想自己终于可以回到家,一下子倒头睡觉了。第二天他出去游泳,遇到了一位之前的女同事,他们两个人曾经都相互爱慕,这一次遇到很自然的他们就开始约会看电影,然后两人一起回了家。我们说上面这些场景和描述算是冷漠还是热切?有人会觉得母亲去世了,送葬的时候,他为什么还会觉得这样的天气适合踏青?他应当很悲痛才是,他应当痛哭流涕。他回到城里之后,为什么首先想着的是睡觉,为什么第二天就能和新女友约会、看电影、滚床单?按照常理来说,对于母亲的死他应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和自己吐槽的那些道德绑架者有什么不一样了吗?如果没有母亲的死,他这一系列行为都再普通不过了,并且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可是就因为母亲去世,就令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吗?在给母亲送葬的时候,是不是只有痛哭流涕才是爱的表现呢?必须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深陷悲痛才是正常的吗?在郊外看到好天气时候的发自内心的愉悦,熬了一整夜之后的困倦疲惫与爱慕者情投意合,这些难道都不可以在母亲去世后的短时间内表达出来吗?必须要无时无刻都表现得很难过吗?所以我们说的这种热情是莫尔索对眼前事物、对当下生活本身的热爱,是加缪通过莫尔索这个人物表达出来的那种对人的温情和关怀。莫尔索对他的妈妈也并不是冷漠,因为人已经去世了,再痛哭流涕有什么用?开篇第一句今天妈妈走了,他用的是妈妈而不是母亲,这是一种温情的带有孩子气的称呼,所以并不是冷漠无情,也不是麻木,它只是真实而已,是一种我们都掩盖在约定俗成的社会生活之下的真实真实的与社会格格不入。莫尔索这个人物在20世纪文学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形象,他常说一句话,怎么样都行,跟不跟那位混混邻居当哥们对他来说怎么样都行;跟不跟女朋友结婚,他也是怎么样都行;要不要听老板的去巴黎工作还是怎么样都行,因为他觉得生活在哪都一样,所有的生活都是一样好。
故事发展到后半段,由于他的那位混混邻居的缘故,他失手杀了一个人,在一片沙滩上,对方拿着明晃晃的刀对着他,而杀人的原因是因为太阳太过刺眼汗水滴入眼睛,以及对方那把刀反射来的阳光,就在这样被晒得被热得昏昏沉沉的状态下,糊里糊涂的莫尔索就扣动了扳机,被捕之后杀没杀人对他来说竟然也是无所谓的。当法官问他后不后悔的时候,他思考了一下回答说与其说后悔,不如说这对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他的律师一直尝试让他在法庭上表现出悔过的样子,好博取陪审团的同情。可是莫尔索真的发自内心的没有感到后悔,因为他认为他也不能装作后悔,这不是事实。在书里他这样说,我也想试着诚心的、友善的向我的律师解释,自己从来没能对任何事物后悔过。一直以来我总是专注于眼前,像是今天或明天即将到来的一切,无暇顾及过往。莫尔所表现出的这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无所谓,使得他完全游离在我们的社会之外,像是一个局外人。这种疏离感是整部作品和莫尔索这个人物给我们呈现出的印象最深刻的感受。而这种真实自我与社会疏离的感觉就是加缪所要表达的荒诞。加缪的这种荒诞并不是那种无厘头,也不是通过夸张方式讽刺社会的荒诞,这本书没有在讽刺,对于墨尔索来说,他真的怎么样都无所谓,他觉得什么时候死都一样,世界本身就没有意义,何必去讽刺它,我们怎么理解这种荒诞感呢?加缪在另外一本书中形容过,荒诞感是一种人与生活背离的感觉,就好像照镜子看不到自己的那种感觉。加缪形容像是突然间布景倒塌了,我们现在看戏剧的人比较少,这种布景倒塌是什么感觉?我们换一个例子你想象一下,你正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正当你沉浸其中,被剧情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突然有那么一瞬间镜头穿帮了,扛着摄像机的摄像师,坐在小马扎上的导演,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和一堆堆道具都出现在了镜头里,但是只有那么一瞬间被你看到了。这个时候电影中的演员没有发现这个情况,还是疯狂的投入在表演当中,女友转头看周围的观众,他们好像也没有发现,还看得津津有味,但是这个时候对你来说,这部电影你就完完全全再也找不到刚刚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了。我们说你出戏了,你与电影里的故事和人物顿时疏离了,你觉得这是滑稽也好或者厌恶也好,这个时候加缪所说的这种荒诞感就出现了,就是你发现了这个世界是无意义的那一刻,那么莫尔索的这种无所谓,你也就能理解了。我们回到故事当中刚刚说的这种荒诞感,在法庭审判墨尔索的时候达到了巅峰,墨尔索看着周围的人,看着法官,看着他自己的律师,看着检察官,都好像我们看到穿帮了的电影中,演员仍在卖力表演一样,所以他觉得即使是坐在被告席上,听别人在讨论自己也是挺有趣的。可是令他不解的是,明明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为什么人们都在人们讨论他的灵魂,在进行道德审判而不是法律审判,不论检察官还是律师,都没有人关注他杀人的事实,一切都围绕在他母亲葬礼那几天他的表现上。更具体一点说,是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得无动于衷,没有哭泣,是因为第二天他就和新女友一起去看电影,回家过夜,是因为莫尔索做不做哥们都无所谓的邻居是一个流氓混混。在法庭上,这一切好像都是他的罪证,好像足以证明他是一个道德败坏者,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好像也可以证明他扣动扳机那一刻是有预谋的。检察官说他怀着一颗罪犯的心埋葬了母亲,这个人没有一次为自己不可饶恕的重罪感到懊悔,最终法官宣读判决,以法兰西国民之名将他处以在广场上斩首示众,可是对莫尔索的审判还没有停止,法庭的审判结束了,但上帝的审判又来了,监狱通常都会安排死刑犯在行刑的前一天与牧师见面,因为在监狱的牧师看来,所有死刑犯在这样的时刻,最终都会诉诸上帝的宽容和帮助,希望获得内心的宁静,而不是陷入无尽的绝望或者恐怖当中。可这一次监狱牧师遇到的是莫尔索,他并不相信上帝,他只相信他能掌控的眼前生活。牧师跟他说,人类的审判微不足道,上帝的审判才是至高无上的。可莫尔所说我只是被告知自己犯了罪,所以我得因此付出代价。除此之外,没有人再有权对我作出任何要求,所以也不要让我忏悔,因为他从来都不后悔任何事情,所以不论牧师怎么说,他都是无动于衷,牧师难以接受,感觉很苦恼,因为所有人在这样临死的时刻都会去寻求上帝的安慰,可是莫尔索怎么不按套路出牌?牧师问他说,所有人都想象过来世,你的来世是什么样?在这里在整篇故事中莫尔索他唯一一次愤怒咆哮,他对着牧师喊道,能让我记起这一世的就是我想象的来世!这句话说的太棒了,我非常喜欢这种对当下生活的珍视,能给予人无尽的力量。接下来文学史上非常经典的一段话,是莫尔索对着牧师说的,“我表面上看起来也许是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对自己的人生和即将来临的死亡有把握,比他有把握的多。没错,这是我手上仅存的筹码,可是至少我掌握了此一事实,例如他掌握了我过去,我是对的,现在我还是对的,我一直都是对的,这是我的生活方式,只要我愿意,他也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我选择了这样做而非那样做,我没去做某件事,却做了另一件事。然后就像我一直都在等待这一刻,我将被证明无罪的黎明,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我很清楚为什么,他也很清楚,从我遥远的未来,一股暗潮穿越尚未到来的光阴冲击着我,流过至今我所度过的荒谬人生,洗清了过去那些不真实的岁月里人们为我呈现的假象,他人之死,母亲之死,他的上帝,他人所选择的生活,他人所选择的命运与我何干?反正找上我的这种命运,也会找上成千上万的像他一样自称为我兄弟的幸运儿,所以他明白吗?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世上只有这一种人,大家一样迟早要死,连他也不例外”一个谋杀罪被告若只是因为没有在他母亲下葬时哭泣而被处决,那又如何在上帝的面前审判?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像眼前那样对着上帝怒吼,但是我想几乎所有人都曾面对这样的道德审判。例如,当我们上学时,您肯定有写检查的经历,不知每个人都有什么想法,但我曾想过,既然觉得自己做错了事,那您罚我也可以,何必去写检查、写检讨呢?更有甚者,为何写出来的检讨还要显出很内疚?什么要让我们对所谓的那些错误有深刻认识?为什么要让我们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懊悔?尽管如此,我并不为自己的青春、过去的生活经历、我认为的错误或我所经历的其他事情而感到内疚,为何要对自己过于自责呢?我深知在这个世界上,我找不到一个真正的避风港,我只知道你有何权利去评判自己的内心?
希腊神话中流传着一个故事:西西弗斯违反诸神为惩罚自己而让自己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上,但由于这块巨石又大又沉,每次推到石头上再滚下去,所以他都会不断地重复、无止境地做某件事情,自己的人生就这样慢慢地消耗殆尽,所以看着西西弗斯的人生变得没有意义。加缪持有的观点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是这样的:西西弗斯每天早晨起床吃午餐,下午继续工作,然后再吃又睡。他每周都努力地把岩石推到山顶,直到周末才稍微放松,然后岩石就会滚回来,这样的循环是如此不断。尽管加缪已经意识到了生命中的无足轻重之处,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到空虚的深渊中,也不是出于消极,反而认为生活中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物,其实更具价值。这又怎么理解呢?当我们目睹生活中的荒唐之处并意识到所有事情都是空洞的,这只是起点,更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勇敢地面对并反抗它。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和痛苦后,西西弗斯再一次举起了他的手臂。当他意识到事情的真相后,他决定继续前行。石头成了他行为的见证。他每走一步,都是对荒诞的一种反抗。石头不再是众神用来惩罚西西弗斯的武器,而是西西弗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见证。因此,加缪认为,生命的意义越大,它的价值就越高。当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荒谬之处,他们所了解的人生也为自己的存在提供了证据,由此产生了快乐,加缪把这种感觉称作抵抗。加缪最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上一篇: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心得500字
下一篇:读懂孩子的心读书心得1000字
书籍简介
-
局外人
加缪小说 329人浏览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