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

2023-05-23 19:24:49.0 阿Q正传 读后感2000字 鲁迅作品读后感2000字 363 浏览

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1


  老子曾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能与其他“三大”:天、地、道并列,正是因为“人法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只有生物在大地上繁衍,我们的灵魂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五千年来,无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这片神州大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亦有无数思想学派于滚滚长江中交流、碰撞、融合。华夏文明何其璀璨,如同太阳一般闪耀于这方土地。然而烈日之下,必有阴影。这轮“烈日”普照众生五千余年,众生心中的糟粕也如阴影般沉积了五千余年。在风云变幻,承上启下的时期。这个曾烈火烹油,如今却盛极必衰,衰到极点的文明,终于迎来了一位解放思想的先锋,他破而后立,为这方天地立心,为愚昧的生民立命。他用有形之笔绘出了烙在国人心中的无形阴影——阿Q。

  “常有欲,以观其檄;常无欲,以观其妙”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阿Q时,只能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物;而我们发散思维后,看见鲁迅笔下的芸芸众生,才能彻底地看清阿Q的“来龙去脉”。

  剖析一个人物,从其根本讲起,《阿Q正传》这部电影,绝在作者把阿Q的灵魂塑造得栩栩如生,演员的长相、气质,神态与人心中阿Q形象并无区别。阿Q是一个短工,农民,这是他的出身,也决定了他的见识,王阳明说“知行合一”。阿Q的“知”,正是农民的“知”,根本上愚昧,质朴平凡、老实。可是他的“知”并不纯粹,有一股市井的痞气。所以长相老实的他在交谈中,总有一股子无赖的神态,他的这些“知”造就了他那些愚蠢,无赖的“行”。而目光不再局限于阿Q后,看他身边的人群,对有钱的他毕躬毕敬,对当街耍无赖的他大声赞扬,这些腐蚀了他的心,让他有了种不符合他身份的观念,他没有农民的老实本分、勤劳能干,也没有混混那彻底的泼皮无赖,不要脸面。他被人群关注时满脸喜悦,意得志满;泯然众人时,神情中有几分彷徨,几分不甘、几分失落,几分迫切。他独处时的神情现出了他的本心与原型,也将世人心中“阴影”映射于脸上。正如当今人,出游时衣着华丽,熙熙攘攘;归去时独倚斜阳,几分惆怅。欢聚如同潮水,来时轰轰烈烈,波澜壮阔;去时一片狼藉,化为乌有。古今之人体验过他人的认同与交流,却就不愿再与自己的内心对白,于是转身走入漩涡,被红尘中七情六欲冲刷,不愿站在岸边,与自己相伴,看人间潮起潮落。

  说完阿Q的“知”再来说说他的“行”。精神胜利法不是他要强,而是懦弱,就像不肯面对头上的癞疮疤一样。他的欺软怕硬,奴性十足便是人性的贪婪与千百年制度的枷锁所致。中国这片土地,有说法叫“逐鹿中原”,统治者们想要将人民养成牛羊鹿,就像如今法律对正当防卫的约束;交规有着行人犯全责,司机仍需赔偿的“人道”规定;学校内对在校学生“打架就是双方不对,无论如何不能动手”的潜规则。所以在这片被规则束缚的土地长出的人,骨子里有与阿Q一样的奴性,生活压力大,也有与阿Q一样的自我麻木,寻求认同。五千多年的糟粕岂是近代百年风波所能洗净?阿Q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古今人心之黑暗。我们的与他“知”一样,只是换了层皮,所以我们的“行”也不过是另一个阿Q罢了。如今网络上跟风者不少,拼命找同一话题,拼命去同一地方,拼命玩同一游戏以显得自己不孤独。然而越是如此,越说明我们的心越像阿Q那般空虚,我们拼命想表现自己强大、幸福、自由,就拼命露出了我们弱小、悲哀、被束缚的本质。我们在现实、网络争论,不愿认错,不愿展现自己缺点,何尝不是像阿Q一样拼命掩盖那几块疮疤呢?
阿Q正传
  如今我们笑话阿Q,何尝不是在笑自己的窘态?面对物欲与网络风口的冲刷,我们又应如何自处?有人看山便是山,随波逐流。以简单的方式追求简单的快乐;圣人掌握了“道”,任外物如何变化,我独自淡泊,“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而这些做法与世事一样,没有对错,只是人心之中有自己的对错。俗人们的答案不一定错,追求快乐本就是人性的自然而然。圣人的解法也不一定对,现代人在这个环境,哪能独善其身,在潮水中挣扎多年,当局者迷,回头己看不到岸。而我回答的是,看山还是山,和其光同其尘。既然外物、外人一直在变的客观事实无法避免,那么我主观的心也随之改变,学会接受、融入。可无论外物与内心再如何变化,心中始终有一份坚持,夫惟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心中有变化的余地,方能避免过刚易折,被外人外物所排挤,有一份坚持,方能不迷失于红尘中。写完这段再回头看六祖慧能与神秀之争,前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者“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给出了终点,也是我心中所坚持,不为外物彻底蒙蔽,心在岸边任潮起潮落,洪水滔天。而神秀讲出我心之变化,见招拆招,随外物而变从而适应外物。

  写到最后,不得不感慨鲁迅笔力之强,直达灵魂;演员功力之深,演活了阿Q。以及华夏文明之灿烂,每一学派都给了我这个愚钝、对前路与自我充满迷茫的高中生对于人生之问的不同解法,我虽无意成为哪家的教徒,但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研究下去,借先人之光,照清前方路,以致我神之所往,心之所向。也为自己生在这么个国家感到庆幸与悲哀……

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2


  对于《阿Q正传》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也不例外。在中学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对于《阿Q正传》并没有太多的理解,只是知道阿Q是一个底层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的人。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小说,作者鲁迅是中学必学的一位作家,还有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必学的。《阿Q正传》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鲁迅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批判作用。

  《阿Q正传》讲述的是未庄流浪雇弄阿Q,人们已经不记得他叫甚名谁了,这个名字是作者根据音译而使用的。如果不知道这是鲁迅的作品,很容易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是一篇外国的作品。阿Q在未庄就是帮人做短工的,人们还夸阿Q能做,不知道是夸他,还是嘲讽他。阿Q把自己身份抬高,经常看扁未庄的人。未庄的人叫“长凳”,而城里人叫“条凳”,他觉得自己的见识高。

  阿Q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心理安慰自己。一开始是怒目主义,到后面被人打就说是“被儿子打”了。阿Q经历了“押牌宝”和人打架输了;跟人家比抓虱子,然后又打起来了,不服气之后,看到尼姑就想着调戏一番,摸尼姑的头;因为想调戏吴妈而丢了饭碗,小D自然而然的就把他饭碗抢了,又和小D打了一架;不能在未庄待下去了就一直走,到静修庵偷萝卜;进城之后有钱回到未庄,到最后被抓回城里面游街、被枪毙了。从最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悲剧结束的故事。

  在我看来,阿Q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人。阿Q不仅仅是一个阿Q,而是很多人的一个影子。阿Q的精神胜利法,试想有谁没有这个做过?当阿Q被人打,打不赢的时候,他就当做“被儿子打了”;我们平时有什么比赛或者输赢的活动,并没有及时的找到自己的缺点,而是在心理安慰自己: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因为这次运气不好,发挥不出真正的水平。

  阿Q总是站在一个高度看别人,认为其他人的不比他厉害。他说他本家姓赵,说他先前比谁都阔气。在打架输了之后,就去寻找另外一个胜利。在摸了尼姑的头之后,旁人的笑给了他极大的心理安慰,寻求一种胜利的感觉。之后感觉自己的手指头滑腻的,便认为是尼姑勾引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坏的。嘴里喃喃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这些思想其实是圣经贤传的表现。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阿Q受到了摧残,连自己姓什么都不记得,习惯了被欺负和欺负弱小,认为比自己弱小的人就应该被欺负。

  对于未庄的人来说,阿Q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在阿Q做短工时,人们都会去找他干活,但是在阿Q被打之后,却没有人用他了。阿Q进城回来之后,人们觉得阿Q有钱了,又去巴结他,认为他应该受到敬仰,找他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已经愚昧了,失去了同情心与怜悯之心。阿Q这样的人,是未庄的人调戏,玩乐的一个对象。

  阿Q所生活的时代是那么的封建愚昧,所以才造就了阿Q这样的人,在失败时只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得到胜利。在那个时代即使生活的穷困潦倒,衣服破烂,也不应该用精神胜利法来陶醉自己;一个人的灵魂都没有了,更何谈其他?在那样的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阿Q精神,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尊,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志气。这样的人才不会寄人篱下,民族才更有生机。这种讽刺阿Q精神的思想,从侧面激励了我们要有尊严,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重读《阿Q正传》,让我更加明白了鲁迅对阿Q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生活在封建社会,顽固思想的年代,活成了这副样子,确实让我们为其感到惋惜和可怜;但是却对阿Q不去努力而愤怒。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同样会遇到困难,我们在感叹他生活的不易,但是遇到困难之后,却没有采取行动,而是一味的回避。比如说自己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人,去乞讨要饭生活下去,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就很气愤。自己有手有脚,为什么就放弃自己,而不去努力的活着?

  虽然每个人都存在着精神胜利法的影子,但是我们不能像阿Q一样陶醉自己,把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1 2

书籍简介

  • 阿Q正传

    阿Q正传

    鲁迅小说 388人浏览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