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000字

2023-04-19 15:21:04.0 汪曾祺散文 读后感1000字 文学读后感1000字 408 浏览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000字1


  最近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被他的文字魅力深深折服,发自肺腑地感受到“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每天读上几页,感觉口角噙香,愉悦弥散在心底。

  第一次被汪老文字所吸引,是看了他写的一道菜——香椿拌豆腐,文字如下: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嫩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画面感极强,说实话,我当时是不自觉地咽了一次口水,哈喇子差点流出来,同时也感受了汪老文字的魅力。以后就不断地买来汪老的书看,能感受到以下几个特点:

  (1)非功利的人生态度。汪老的这种态度,在他的作品中俯仰皆是。在《自得其乐》一章中,他说他特别欣赏《杨恽报孙会宗书》里的一句话“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他之所以欣赏,大概就是这句话写出了他的人生追求吧。汪老的这种非功利的人生态度,也反映在他的读书上。他主张抓到什么就读什么,读得下去就一连气读一阵,读不下去就抛在一边,他说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但他最喜欢《九歌》;李白杜甫是大家,但在大学的时候,他最喜欢的王维,也喜欢温庭筠和李商隐,并说“诗何必盛唐”。不为了功利非逼着自己去读不喜爱的书,要读就读自己喜欢的书,爱上读书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更重要,读书的习惯一旦养成,往后的漫长岁月,会慢慢地由喜欢的延伸到以前不喜欢的,不怕他不广博,我深以为然。

  (2)语言简约而丰富,平淡而深刻。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恰恰能准确地表现出他语言的特点来,在《寻常茶花》一文中,有一处描写和点评,最能体现他的主张:“雕花楼”原是一个华侨富商的住宅,楼是进口的硬木造的,到处都雕满了花,八仙庆寿、福禄寿三星、龙、凤、牡丹……看到这样的陈设,汪老把它称之为“真是集恶俗之大成”,哈哈,我喜欢汪老的总结,学生写作文爱堆积华丽的辞藻,我最多用“铺锦列绣”“镂金错彩”,但不能把这样用词的不好处精当地表达出来,汪老这个表达太精准,也够杀伤力。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汪老的语言,比如在《自得其乐》中,他构思文章的过程,这样写道:凝眸既旧,欣然领命,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而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没好意思大笑,却嘴角上扬,笑容洋溢在脸上。窥一斑而知全豹,你看,文章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得益于语言的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丰富。
汪曾祺散文
  (3)给我们指出了修炼语言的方法。在《揉面——谈语言》中,给我们指出了三种修炼语言的方法。首先,向群众学习:“一个人再能,当不了四堵墙。旗杆再高,还得有两块石头夹着”“有枣没枣打三杆,你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呀”这是群众的语言,却生动而精准,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读书:趁着现在还年轻,多背几篇古文,背几首诗词,熟读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最后,读一点戏曲、曲艺、民歌:“风吹一炉火,捶打万点金”“春风弹动半天霞”“斧头砍过的再生树,战争留下的孤儿”。平时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000字2


  合上《汪曾祺散文》,不禁感叹,竟有如此一位跨时代的大家!

  出生于动荡年代的汪曾祺,十分珍爱家乡高邮的全部记忆,一颗鸭蛋,一座小园,几串葡萄……竟在笔下立体了起来,真实而质朴!很难想象,汪曾祺竟然观察过整整一年的葡萄,并以一月、二月、三月记叙。“葡萄的卷须有淡甜味。这东西腌成野菜,大概很好吃……”“追一次肥,追硫胺,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胺。”这些清新平淡的文字,无意间透着智慧与幽默,不刻意吹捧,而是“融奇崛于平淡之中,纳外来于传统。”读来这些实在的文字,我甚至会“嘲笑”这么认真观察的行为。而他笔下的《蝈蝈》《蝉》《刀螂》更是使我开心,“通声碧如玻璃料,尾部两侧有草质的小圆片”。这种接地气的文章,大概只有汪曾祺写得这么和谐了吧。同时这种年代的记忆也真是刻骨铭心!

  汪曾祺曾说“我们中华民族,面临各种灾难,都在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汪曾祺的人生观和对中西文化的理解。“不在乎”,我可以稍稍理解一点,因为我们骨子里的血液历经万难,“不在乎”便能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给自己余地,强壮自信,最终“不在乎”地征服它!多么兼容的态度!

  而汪曾祺曾留美学习,对中西学校各有情怀。在他学生生涯刚开始之际,日军就发动侵华战争,本应是黑暗恐怖的事件,到他笔下就凝为短短的“跑警报”三字,他写道:在西南联大常有空袭,学生们只有到第二次警报一短一长地响起,才动身。夹一卷书,买点“丁丁糖”就到郊区慢悠悠地寻找藏身之所。天哪!连空袭都尚且“不在乎”,又有什么能真正动摇这些学生呢?谈起这些轰炸,就像闲话家常。美国的经历更是新奇,汪曾祺也会观察女生趣事,也会在公园玩橄榄球,此时他的形象一定是风华正茂、求学若渴。可是他同时也深深意识到,先进如美国,如若没有历史,是悲哀的!“一个人有祖国,有民族,有文化传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这个观点警醒了我,当代社会基本崇洋西化,连我们学生都不例外。但我们有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和“不在乎”,焉知别国不羡慕我们?

  汪曾祺,不愧被人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并不遥远,反而真实而质朴,就像一个身边的人。也许真的只有在那样动荡的时局和各派思想的碰撞下,才能诞生出中国这一位位令人敬佩的大师,才能诞生这样的质朴与真实!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000字3


  汪曾祺何许人也?似有耳闻。语文老师推荐的。理由?文风质朴,文笔清淡,值得好作空话、大话的“我”品味。

  借来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确富有生活气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浓。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搁置了下来。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来汪的散文集,随意翻至了《西山客话》。读着读着,眉头不再紧锁,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朴实文字里所描绘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树,约有干株。一千棵杏树,都开了花,那可是很壮观了。远望一片浅红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楼一侧有一棵玉兰。八大处只此一棵,据说是明代所植,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

  原来质朴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绘出如此绚烂的画面,原来用我们的双眼可以发现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这样写——“西山多隐士,绝世遗名,只求执守真我。在八大处山庄怡居或小憩,做一个闲人,晨起拾级登山,暮看夕鸟投林,春花秋月,兴衰荣辱,存乎一心,然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身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淡泊宁静,心止如泓,非但抛却都市繁嚣陆离,更能忘象见性,俨然小隐于野。”

  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恍然大悟,沉静的心也似那寂静的夜一般清澈悠远。

  自那以后,我开始乐于读汪老的散文。与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个吃客,我暗想,坏笑。你看他那不滞于形的文字竟能让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调。

  汪老用无华的文字回忆着一位位故人,却又那么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看他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有这么一段——“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人物形象,贵在形似又神似。就在这样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欢赵树理先生,也就更喜欢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风格,以平淡致远见长。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浓起来了。

  有人会说,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是以下两点:其一,文字不求矫揉造作,文风平易近人,一扫靡艳之风。其二,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要常葆乐观从容之心态,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话“家常人生”。

  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与他的“家常文章”啊。

1 2

书籍简介

  •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文学 198人浏览

      汪曾祺(qí)(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