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2000字

2022-12-11 15:52:44.0 大话中国艺术史 读后感2000字 人文书籍读后感2000字 717 浏览

  在了解了《大话中国艺术史》作者意公子后,很佩服她利用自媒体为传播传统文化、传播美所做的一切,值得我们学习。“最熟悉的陌生人”是意公子对中国艺术的一句概括,对于我生动而又意味深长。

  没读《大话中国艺术史》之前,我不了解青铜器的故事与内涵,不知道他是“明尊卑、别上下”的王权象征;也不知道“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钟鸣鼎食”这些成语来源于此。我不知道曾侯乙编钟这件镇国神器竟然这么牛:他是众多纪录的保持者——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保存最好、音域最广、音质最高、做工最精细;他比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早了2000多年。我不知道编钟上的钟枚是用来减少声音扩散的,钟上的3775字的错金铭文,可谓中国最早的乐律史,它的制作难度之高,远超想象。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仅奏响三次:第一次是出土后三个月即1978年8月1日,演奏东方红;第二次是198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35周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奏;第三次是1997年7月1日为迎接香港回归再次奏响。很羡慕敲响它的第一人——谭军,他为编钟设计出新时代的钟锤,用一把竹刷唤醒编钟之魂,古器与今人的相遇,将泱泱大国的气度传向世界。

  我不知道1984年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谜团如此之多:其中降低金属熔点的磷元素,直到近代的1669年,才被一名德国商人从尿液中提取出来,从此可见当时的冶炼青铜的技术之高。那些并不是原产地生产的大量的青铜面具、象牙、玉器,也许是在告诉我们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有不为人知的神秘通道连接着中原及异域的文明。而这些谜团至今尚待破解。
大话中国艺术史
  我不知道唐代女性地位如此之高:从《簪花仕女图》中得知她们生活安逸有趣,追蝶赏鹤,悠游自在;从《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看到她们骑马游春,能打马球;她们还喜欢着男装、胡服。这些艺术名作的唐代女性形象让我看到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唐朝文化的灿烂多彩。

  我不知道自画像是从宋朝文人圈儿开始流行的: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都在家里挂有自己的肖像画。代表着人们开始强调自我价值,开始思考个人存在意义。

  我不知道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并非是清明场景而是反映盛世下的政治实情。长长的画卷中你会看到很多细节:驮炭的驴子,解暑的“引子”,挂“新酒”旗子的酒家。书中据此细节认为“当时是暮夏初秋而非清明时节的春季”,想到曾经看到的名家解读,让我对这副图画更添好奇。

  我不知道“敦为大也,煌盛也”而得名的敦煌,它的命运如此多舛:它被誉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而其精华部分已遗失海外。现存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是被一个叫马尔克斯坦因的外国人仅用四锭马蹄银就以“传播佛法的忠实信徒”的身份从王元禄道士那里骗走。四锭马蹄银还换得了包括各种经文和绢画在内的满满24箱珍宝。

  我不知道从小喜爱如今仍记忆犹新的动画片《九色鹿》,原型就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上的《鹿王本生图》。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与佛教发生着联系,甚至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语言中,比如我们常说的:刹那,一尘不染,觉悟,世界,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

  我不知道《唐宫夜宴》这部舞蹈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出土文物唐俑。也从这本书中了解了关于“俑”的基础知识。俑的本义是偶人。俑的作用是替代真人殉葬。它是古代墓葬中最重要的明(冥)器。明器介于艺术品和物品之间,是一种沟通死者和生者之间的桥梁,一方面佑护死者的魂魄顺利升天,另一方面,也被生者用以祈求家族的繁荣。因为了解俑对儒家一些经典也有了更深的领悟。知道孔子所说的“始作俑者”多么形像,而《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隐含了多少的特殊情感与世代传承。

  我不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顾恺之:这位东晋时代的大画家,拿手绝活是画像。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人物肖像画的重要理论:传神。“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之中”,睹就是瞳孔。上期大方读书书目中的《世说新语》就写道了他:顾恺之画人,经常好几年不画眼睛。他说,画人,身体姿态都无关紧要,眼睛是关键。所以不敢随便点睛。我们从他的传世作品《女使箴图》和《洛神赋图》,可以感受到他绘画中眼睛的传神和春蚕吐丝的独特手法。

  我不知道电影上风流倜傥的唐寅现实中却是一个悲剧。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他,因“高考作弊案”连累入狱,人生跌入谷底,功名利禄全无。他只好游历四方,卖画为生。他画女人,别人以为他风流,其实他画的却是自己。他与那些女人一样,都是被命运遗弃的人,都是在孤独和黑暗中等待被选择的人。53岁那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孤独地离开人世,只留下一声叹息……

  我不知道近代的艺术史也如此丰富多彩。齐白石的职业是从放牛娃、小木匠干起的,一直到25岁才正式学画,模仿别人作画;56岁时,他清零从头开始,他只画生活中平凡的事物,直到87岁仍不断精进;他是毕加索最敬佩的中国画家。

  我不知道潘玉良是享誉世界的大艺术家。她采用书法的笔法,用西方的创作方式表现中国题材。在国内,除了徐悲鸿和张大千的赞赏,她饱受歧视和非议。她是第一个被卢浮宫收藏作品的中国画家。法国当局甚至规定不允许携带潘玉良的作品出境,可见其作品的珍贵。巩俐、李嘉欣都曾在电影中演绎她的故事。

  读《大话中国艺术史》,让中国艺术史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这本书的封面传达给我的信息,艺术穿越古今,连接过去和现在,更影响着未来。我想,艺术的作用不仅可以抚慰人心,更可以从他们背后的故事获得力量。中国艺术的发展,道阻且长,我会继续去关注,去学习。

1 2

书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