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
2022-05-01 16:23:37.0 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1000字 小说读后感1000字左右 565 浏览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1
那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年代,只能在故事中感受到所有的阶级矛盾,人情冷暖。
即使那样,我还是久久忘不了阿米尔和哈桑的少年趣事,那满片的蔷薇和那盏昏暗的煤油灯,好像哈桑还在那光线昏暗的破旧的寒庐里生活着,没有战争,没有误会,没有鲜血和杀戮,一切还是像从前那样的一片祥和,故事讲述的是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细腻浅柔的文字中却把家庭的悲欢,友谊的聚散,以及那些暗黑的背叛与救赎写的淋漓尽至。
阶级和纠葛的身世构造了整个故事,开头哀沉的基调,就注定不是一个愉快的故事,“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阿米尔德忏悔和回忆总会在夜深人静独自深省时爬上来,整夜整夜的失眠也无济于事,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几代人的纠葛,触动了少年从孩童天真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的命运的变化,风筝的追逐,欢笑中的打闹奔跑,在飞逝的时光缩影中,仿佛照进了你的我的世界,反复上演,风筝也成为了无可替代的一部分,爱情友情亲情的纠葛,使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
书中最触动我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那些误会过后的忏悔,做错事后的不安和想弥补的渴望,其实人性都是差不多的,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都从这本小说中照进了现实里的你的我的心里。
故事的最后,“你喜欢风筝吗?”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似乎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曾生活在阴影下有精神伤痛的索拉博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心灵的救赎得到慰籍,主人公仿佛也从漂移已久的风筝中得到了相对而言幸福的结局,也了解到了彼此的意义,那些以生命为代价了解到的意义……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2
《追风筝的人》开首说:陈年往事会自行爬上心头。
阿米尔因童年时对朋友的一次背叛而愧疚半生,当时的阿富汗遭遇外侵、内战等的摧残,人民苦不堪言。主人公把对朋友的愧疚、与对侵略者、恐怖组织的痛恨交织一起,透露出一种隐私又剧烈的悲怆,压在忏悔的胸口,让他备受煎熬。读者也随之如此,窝着一团悲悯之气,在阅读中慢慢攀爬、舔舐。通读全文,才明白也只有作者笔下的“好人”才有那种愧疚和救赎的心境。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文笔淡柔细腻,字里行间勾勒了阿富汗人关于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等级与宗教等等社会关系的体验与理解。哈桑是一个为了阿米尔不惜一切的小仆人,他事事迁就、处处帮助小主人,即使遭到阿米尔不断的伤害也不背弃他,他被逼离开主人家园,也是对小主人友谊和自尊的维护。俄国占领阿富汗后,阿米尔被迫移民美国,哈桑不计前嫌、胸怀感恩,艰难而坚定地守护着阿米尔的家园。
多年后,阿米尔知道了哈桑的真正身份,他不顾危险前往家乡救助哈桑、救赎自己。而那时,家园被塔利班霸占,哈桑夫妻因保护主人家园死于恐怖组织的枪口之下,他们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塔利班之手,愧疚半生的中年阿米尔,在悔恨与伤痛中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开始了真正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期待的男子汉。而在此漫长过程中,遭遇着侵略、内战的阿富汗国家和人民也发生着来自战争、宗教、社会等等方面深刻的变化。
如作者所言,我总是一昧地听信新闻媒体对阿富汗关于石油、战争,恐怖组织的报道,对那个国度和民族有很深的偏见与误解。《追风筝的人》,像一位久违的朋友娓娓诉说他的故事,文字朴实平淡,情节跌宕起伏,感情强烈真挚,让我读出了穆斯林性格中忧郁、深沉的一面。人性是相通的,无论属于哪个民族、种族和等级,人们都有善恶之分,只是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方法而已,这种转化并不改变人性本质的善恶之分。阿米尔因幼年的一次背叛带来半生的愧疚,他的一个故事引出阿富汗20多年相关民族、宗教、社会、种族、战争等等方面的历史现实,是人性的一次救赎,也是历史的一次回放。他放风筝,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映衬出阿富汗人民挣脱战乱的决心,也唯有一颗追求美好、向往和平的追风筝的心,才能完成伟大的救赎与民族的独立。
没有更恰当的标题取代:“为你、千千万万遍”,没有更充分的理由胜过作者在序言中对阅读该文的评价:“他们妖魔化、你可以人性化”。只有沉下心来阅读,才能被其中直逼人心的情感打动。哈桑对友谊的坚定捍卫、阿米尔因背叛而来的良知煎熬。外侵、内乱摧残下,阿富汗人民在苦难中对宗教信仰、国家安定的追求与向往,时时撞击着每一个热爱文字、热爱和平的人们。追风筝的故事,让阿米尔有了全新的人生,让千千万万热爱和平的阿富汗人民走出战争阴影,走向和平!
为阿米尔,巴桑千千万万遍地付出和牺牲;为巴桑,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地愧疚和回报;为民族的独立,阿富汗人民千千万万遍地抗争......
《追风筝的人》的读者,因追风筝的人,千千万万遍地感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3
初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之中,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听她描述了一些故事情节后,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我第一次翻开了这本书。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会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这本书后的好几天里,我每天都在回忆书中的情节。
小说讲述的是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阿米尔出生在喀布尔市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哈桑是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阿米尔和哈桑是玩伴,哈桑是一个特别忠实,正直,一心为阿米尔着想的人,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耍。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善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等追逐者”,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哈桑对阿米尔十分听从,在外面一直保护阿米尔。阿米尔性格懦弱,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被欺负了,阿米尔因害怕而装作不知道哈桑被人欺负了,他没有勇气帮助哈桑,之后又感到十分愧疚,在面对哈桑时常常感到很心虚,于是为了逃避哈桑,忘掉自己的懦弱,阿米尔诬陷哈桑偷窃,想让父亲赶走哈桑,哈桑搬出了阿米尔家。后来阿米尔举家迁往美国,哈桑死在战争中,他们再不相见。
在哈桑身上我看到了勇敢、忠诚和善良。哈桑受到伤害后仍誓死守护风筝交给阿米尔,平时也对阿米尔十分好,阿米尔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连站出去的勇气也没有,因为心虚,对哈桑越来越冷淡,甚至还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当时的阿米尔是懦弱的,自卑的,甚至是自私的。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即使哈桑知道偷窃是阿米尔为了诬陷他做的,却还是原谅了他,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没有将真相说出口。
战争是残酷的,写到战争爆发后,书中随处可见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伤害。当阿米尔再次回到阿富汗的时候,他看到的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就连说话的声音大一点,都有可能被枪毙,以前的足球场还在,但那里不再是带给人们快乐和放松的地方,有人为了吃饭,可以出卖自己的腿,施政者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石头砸死人。战争夺走了人们的一切。
看了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勇敢承认错误,正视自己,不要因为一念之差,从而走上一条无法挽回的道路,后悔莫及。好好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平来之不易。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4
我看过的好书不少,但唯有这本《追风筝的人》成为了我心中的白月光,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向我们描述了阿富汗喀布尔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一段人生救赎的传奇。
这本书主要讲了: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一切都在1975年冬天那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的背叛,于是,他踏上了返乡之路。不料却发现了一个天大的谎言,同时,他开始了自己的赎罪之路。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细腻平淡的笔触,却勾起了我潮水般涌奔涌的思绪。我也曾和书中年幼时的阿米尔一样——懦弱、逃避,好像永远都有找不完的借口。
事情发生在一个阴沉沉的上午。我坐在教室里,正准备上交作业。突然我发单行本不见了,我又里里外外地把书包翻了一遍,可是单行本就好像离家出走了一样,怎么也找不到。我心急如焚,老师说了今天是最后一天,再不交就要打电话了。我心里打了个寒颤。怎么办啊?我要跟老师承认吗,不行!那样妈妈不骂死我才怪。可是,要撒谎吗?就说自己交了,然后偷偷在登记表上划掉名字?两个想法在我的心中仿佛打成了个结,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懦弱的我还是不敢面对。使我鬼使神差地蹑手蹑脚走到登记表前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可不知怎么的,我的笔锋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一整个早上我都无精打采。老师会不会发现啊?万一她在全班面前点我的名字怎么办?但我还是装作自然的样子,和平常一样跟同学说说笑笑,好在大家都没发现我的不对劲。我害怕,我害怕他们发现我的罪行,这样同学们以后会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我?
中午最后一节课,上完我终于松了口气,因为按常理老师应该回家了。不料,老师点名让我去办公室。我心想:糟糕!败露了!心中的小鼓不停地敲打。果不其然,“来,你告诉我为什么不交作业?”老师的目光直射在我身上,我的脸火辣辣的。我装傻充愣:“啊?我明明交了啊。”我的眼神四处乱飘,我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但她仿佛能一眼就看穿我心里想的什么。“你确定?我这里没有你的本子哦。”“可是我真的交了,会不会是搬作业的时候掉了?”我的声音里带着颤抖,越发心虚。“我可是一本一本登记的,没交就是没交!”我害怕得浑身发抖,怯懦的汗水也从我的脸颊旁滑落下来。我后悔为什么自己当初没有直接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我直接承认错误并且改正,就不会有现在的这一幕了。我想到了阿米尔,他刚开始也因为懦弱逃避,犯了“罪”,但他后来为之努力改正,尽力弥补,最终救赎了自己。于是,那天晚上我将作业本找出认真的重做了一份,并写了一份检讨。我要勇敢地面对我的错误。
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害怕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战胜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恐惧。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遗憾和后悔。这,都是这本《追风筝的人》馈赠给我的礼物。为此,我会像成年后的阿米尔一样勇于担起自身的责任,为你也为我,“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5
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故事,却能够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为之动容;一个关于爱与恐惧、愧疚与希望的故事,细细读来,你反而会扪心自问,我又没有这样的时刻?
《追风筝的人》以阿米尔与哈桑的友谊为主线,讲述了阿米尔的成长生活故事。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复杂的辞藻,仅仅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但却足够使人心底为之一颤。主人公阿米尔为童年对仆人哈桑做过的事情而悔恨,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该如何弥补。在经过久久的纠结后,他逼走了哈桑,自己也移居美国。他感觉自己已经把这件事封存在心底,但实际上在梦中还会时时梦到,在面对他人鼓励、听到他人坦诚相告时也会有和盘托出的冲动。终于在童年旧友拉辛汗的到来时一切矛盾达到高潮,他发现自己其实也一直生活在谎言中。他发现哈桑儿子索拉博遇险,儿时的怯弱和愧疚再次缠绕了住他,但这也是他唯一能够让自己赎罪的方式。这一次他勇敢地站了出来,救出索拉博,并且再次为他奔跑。一如当年的哈桑。
阿米尔做出的选择无疑是懦弱的,是令人不齿的,但这与他并不完美的童年时代息息相关。在他的童年时代,早逝的母亲使他更加渴望亲情的温暖,但她的父亲却对他处处不满意,两父子间的和平都永远是短暂的。性格、阅历等等,成就了父子二人间深深的隔阂。而父亲对哈桑的偏爱也使他产生了妒意——他喜欢哈桑,但这不代表哈桑可以抢走他的东西。他希望父亲对他好,他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与肯定,但这却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这就造就了他的懦弱。
从阿米尔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痛苦,他的欢乐,他对亲情、友谊的向往以及他心中永远无法消灭的悔恨。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却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伤害他人时的愧疚与痛快,在面对抉择时的软弱与纠结,在危机关头时的焦急与无助,在爱情来临时的不安与浮躁,失去亲人后的孤独悲伤,推卸责任时的担忧不安,与伙伴玩耍时的无忧无虑,以及一直穿插在文本中的,时不时就会涌上心头的愧疚、自责和软弱的决定。
本文没有花里胡哨的语言和矫揉造作的情感,那是一个人在面对意外冲击时的真实反映,是在夜半时分敞开心扉的自我交流。他胆小懦弱,并不是满是优点,但他会一直搜寻心中的风筝,并为之奔跑。那就是阿米尔,更是我们自己。读着读着,有时会把自己带入到主人公的角色当中,随之欢乐,痛苦,体会他的悲伤与喜悦。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回想起自己的故事,品味心底那久违的情感。也许是痛之入骨,也许是开怀之笑,但这就是我们自身,也许不完美,但总在慢慢试着变好,也许会抱怨会软弱,但心底的风筝也会让我们在心底留下遗憾,鞭策我们去寻找更好的自己。这,大概就是人性。
上一篇: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400字
下一篇:活着读后感15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小说 825人浏览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