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
2023-04-28 13:30:39.0 一句顶一万句 读后感1000字 小说读后感1000字 2567 浏览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1
春日正是读书时,最近我读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罢此书,掩卷沉思,感觉犹如春风拂面,心情豁然开朗。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的是过去:主人公杨百顺(后改名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命运坎坷不平,离家出走后,杀过猪、染过布、种过菜、卖过馒头等,最后孤独无助的吴摩西连唯一“说得上话”的养女也弄丢了。为了寻找养女,他走出了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分说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巧玲(后改名为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出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
小说的语句精炼,情节简洁,叙述简单明了。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写得全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烟火人间,看似寻常,却与寻常处见不凡,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人情世事的思考。小说寓意深刻,哲理性强,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
本书中最触动我的是,序言中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正如文中所说:“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着;有些人现在说不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一辈子也说不着。”
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找到“说的上话”温暖灵魂的人,的确不容易,多数人生活在孤独之中,生活的疲惫加上心灵的荒芜,这也是中国人感到活得累的原因。
茫茫人海,滚滚红尘,通讯录上的名字几十上百,熟悉的容颜成百上千,有时候翻开手机通讯录,又有几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去打扰?作家张小娴说:“我们都是孤独的,直到我们遇到了另一个人,让我们知道人生是可以没那么孤独的。”是啊,生活中如果能遇到过三两个知己,可以随时随地打扰的那种该是多么幸运!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遇到对的那个人,或许一句暖心的话语抵得上万语千言,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就会烟消云散。培根说过,把你的快乐分享给朋友,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把你的忧愁诉说给朋友,你会减少一半的痛苦,我很庆幸有几个这样的朋友,让我感到生活非常充实。
如果你连一个知己也没有,其实也没什么。不是还有自己吗?你就是最独立、最坚强,能扛下所有的那个自己。敢于直面孤独,才会笑对人生,开心过好每一天。
本书中触动我的还有一点,就是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临终前说的一段话“我活了七十岁了,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还有,在牛爱国到延津后,临走的时候,他的亲戚何玉芬也送给他这句话“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日子我们没法挑,一年四季,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从前的日子,无论悲喜都已过去,纠结也是枉然。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中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我们只要珍惜今天,把握当下,生命定是一树繁花。
小说的结尾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感觉余韵未尽,令人回味无穷。这本书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相信主人公最后一定会找到那个“说的上话”的人。直面孤独,不负余生,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2
《一句顶一万句》是著名作家刘震云于2009年出版的作品,书分上下两部:《出延津记》、《回延津记》,故事横跨二十世纪的河南农村,历经三代人,一出一回,延宕百年。
小说主人公杨百顺的一生改了三次名,16岁时与做豆腐的父亲闹翻后离家出走,走街串巷的杀过猪,在染布坊染过布,走投无路时更改信仰被传教士老詹改名为杨摩西,破过竹子、沿街挑过水,后来因在元宵节闹社火时扮演阎王表现出色而被安排到县政府种菜,经人介绍入赘“嫁”给了馒头铺寡妇吴香香,又被改名为吴摩西。后来,媳妇又与邻居带着家财私奔,而唯一与自己“说得着”的继女巧玲在自己外出找寻吴香香时被拐卖,对于吴摩西而言,之前所有的坎坷和打击加起来也比不上巧玲的丢失,巧玲虽然只有5岁,却是唯一能心疼吴摩西、愿意听他说别人不愿意也听不懂的话的人,巧玲的丢失使得吴摩西再次成为了孤独的人,他的魂丢了。吴摩西外出多年寻找无果只得伤心的化名为罗长礼离开了延津,从此再无音讯。
初读此书时,感觉像是坐在老家的胡同口,一位多年未见的大伯在你身边絮絮叨叨的说着谁家的家长里短,一家挨一家,一件接一件,总爱绕弯,东拉西扯,常常跑题,看似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理儿全在事儿里,乍听起来毫无关联,细细体会便能发现其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中有大量市井百姓的生活细节描写,塑造了一大批诸如卖豆腐的、赶大车的、爱好“喷空”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等等人物,他们语言朴素平实却往往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
“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栓到别人身上。”
“原来一件事,中间拐着好几道弯儿呢。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书中所描述的“说的着”的人三言两语就可以成为知己,“说不着”的人说上一万句也抵不上一句,即小说中所有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否稳固,都和两个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书中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万千读者将这种孤独称为中国人的孤独,小说中出现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和孤独抗争但最后都是徒劳,所有关系中的亲密和美好都只是暂时的,经不起考验,没有任何关系能让人感受到绵长的踏实,所有的人都在世俗生活的庸碌中面临同样的困惑与孤独,所有的人也都束手无策。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关注现实的问题,不爱琢磨形而上的东西,刘震云曾说:“中国人更孤独,因为西方人有什么话可以和神说,但中国人不信宗教,有什么话只能和人说,但人又是靠不住的,所以,中国人最孤独。”用一句书评总结来说就是: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与人对话的农耕文化却因为人心难测,而我们陷入真正的百年孤独。变幻莫测的人性、昙花一现的机遇以及随处可见的厄运、挑战和不幸在琐碎的生活里添油加醋的翻滚着,人们极其渴望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他人真正的理解和长久的安慰,但往往追求的是水中月、镜中花,正所谓“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可是,明知这苦涩的结论,却还是要找,“得找”。
书中的人物很多,故事也很多,但耐心读完,一定会对生活有新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会有一份巨大的情感上的安抚和感动。最后祝愿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找到那个“说得着”的人。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3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在2011年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一遍是很多年前的纸质版,这几天又在手机上读了一遍。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拉杂写一些这次的读后感想,不足以为书评。
这部书无疑是刘震云目前为止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主人翁是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人,时跨五代人一百多年。他借鉴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阐述出像巴别塔中的人们一样,需要交流的那种渴望、必要和勇气。
书中对于古老而广袤的中国农村,沧桑隐忍又佝偻的穷苦人民近二百年的描写,使这本书具有了一些民族性和史诗性,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跃然纸上。然而,这种悲怆古老的爱恨情仇的描写,并不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书中最能牵动读者内心并引起哲学性思考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因为交流而璀璨,因为交流而孤独,因为交流而有希望,因为交流而绝望……貌似“说不着”的两个人却“说的着”,本应该“说的着”的人却“说不着”。一些不合时宜的遇见和交流,无异于孤独成白日焰火。这是“孤独”的世代相传,是祖辈的故事在后辈身上的重演,也是祖辈的“孤独”在后辈身上的延续。
为了那一句话,跑了半辈子。作者在文章里借用巧玲和何玉芬之口说过相同的话,日子是过以后的,不是过之前的。
人的一生要说很多话,有用的,没用的,好的,坏的,千千万万句话里总有那么一句撑起了你整个人生,为了那句话劳动,为了那句话交朋友,甚至为了那句话杀人,杀掉过去的自己,为了一句话改变,也为了一句话不改变……
也许到最后,那句话也不见得有多么重要,你也可能忘了,但在生命最后一刻,你又有一句新的重要的话,想告诉别人,这句话会使你在将来孤独的路上觉得:旧日子,还在。
人害怕孤独,所以说话,但人无法脱离孤独,因为旧日子永远都在,永远都会有一句话超越所有的情绪绕在你脑子周围,使你摇摆在孤独和不孤独之间。
本书最后是一个猝不及防的结尾——牛爱国说:“不,得找”。这种结尾,有人能读出牛爱国又点燃了生活的希望,也有人觉得是毫无依托的绝望。让每个人读完都陷入思考,这种思考注定是自己的,也注定是孤独的,这或许是作者对主题的回扣吧?!
我们一生中要找的东西很多,并不是固定到哪一句话,也不是固定到哪一个人,而是寻找跟旧日子和解的良药。
上一篇:读解忧杂货店有感700字
下一篇: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
书籍简介
-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小说 385人浏览
本书是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参磨四年的杠鼎之作。被北京五大评论家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诺贝尔获奖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是刘震云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这部小说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