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600字

2023-03-14 15:47:42.0 记念刘和珍君 读后感600字 鲁迅作品读后感600字 423 浏览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600字1


  “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莫过于自由地表达内心,尽管他们付出了一切……---题记

  《朝花夕拾》有两本,一本是亦舒写的,另一本是鲁迅写的,重点讲鲁迅写的。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8日,反动政府(罕阔)段祺瑞制造了屠杀爱国人士的三一八”惨案,四十多名爱国青年死于这场屠杀,刘和珍就是其中之一。

  先来谈谈刘和珍这个人。她为人和善,脸上常挂着微笑,看起来十分温和。这么评价她,似乎有些片面,关键的是,她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不仅如此,她还热爱着自己的学校,哪怕不被理解--被“开除"也在所不惜。

  时间回到3月18日,刘和珍等人发起了爱国运动,却惨遭杀害,鲁迅对比十分愤怒,昏庸无能的反动政府,不把枪口对着八国联军,反而对着爱国青年痛下杀手,简直毫无人性。令人发指!

  我对此也十分不满,对外国人的入侵不满,更多的是对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色厉内茬的北洋军阀的痛恨与无奈,当时革命者们肯定也和我一样,对清政府抱着的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后,他们毅然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撒热血。为了美好的未来,甚至献上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他们,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构成了新中国。
记念刘和珍君
  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辜负他们的一腔热血与信仰。

  我难以忘却他们乘风破浪的背影,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他们,在那个风雨飘摇年代,撑起了一片蓝天。

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600字2


  我的思想中,中国历史似乎永远都是神圣光明的,可现实却不然,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血战前的历史。

  那时,可以说中华是可悲的,国人麻木,政府凶残,可在这时,刘和珍站出来了,像她一样的人也站出来了,振兴中华成了她们的理想与目标,可无权无势的她们又能做些什么样呢?请愿,也许是她们的唯一途径,即使她们知道路途凶险,却依旧视死如归。

  1926年3月18日,这是黑暗的一天,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暗淡了许多,却多了些许沉重。虽没有经历那一天,可枪声似乎总在耳边回响,如此刺耳。

  时间永远是流逝,历史却是永恒,这天终于是到来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于是乎你们爆发了,你们带着救中华于水火之中的心愿,去向那些两只腿的禽兽讨要说法,刘和珍鲁迅先生笔下的你“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可你怎能想到,子弹是冰冷的,两只腿的禽兽是冷血的,他们不会报还你以微笑,一颗子弹斜穿心肺,生命之花凋谢了,时年二十二岁。同行的杨德群想去扶你却也中弹,但还能坐起来,两只腿的禽兽眼中只有杀戮,他又猛击了杨德群两棍,又一朵花谢了,时年二十四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你们的鲜血染红的,你们的确是牺牲了,可那些“有恶意的闲人”却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真正的猛士。血腥的镇压,无耻的言论,鲁迅先生再也坐不住了,提笔代枪,先生以自己的方式要和反动派斗争到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的理想。纵然现实让人失望,但他没有绝望,因为是你们的努力,让“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看见了些许希望。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你们也许了解这些,但你们依旧从容沉勇的去了,即使是飞蛾扑火也要在扑向火焰的那一刻绽放光芒,前仆后继,光芒将永不熄灭。可革命虽好,为什么不能少点牺牲呢?于是先生又用他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失败是因为选择的战法不对,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醒来。慢慢地,有人揉了揉眼睛,看到了污浊,他们在先生的指引下站了起来,革命,为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这一切都让先生看见了希望。你们的努力也将带领更多人步入正道,从沉默中爆发,事实也正是如此。

  先生用他在彷徨中的呐喊唤醒了国人,更唤起了中华。而你们却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天,染红了地,染红了历史,染红了每个人的心。麻木者不再麻木,苟活者不再苟活,革命者依旧革命,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的猛士将会更加奋然前行。

1 2

书籍简介

  •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文学 296人浏览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