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植物一样思考读后感1600字

2022-09-03 16:32:49.0 像植物一样思考 读后感1600字 文学读后感1600字 533 浏览

  自然在哪里呢?校园里、阳台上、餐桌上,它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致于很多时候都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我们真的了解自然吗?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自认为对自然还是比较了解的——认识各类庄稼,知道它们的播种、收割季节;认识很多野花野草,知道哪些可以食用。这就是自然了吗?在没有和大家一起共读《像植物一样思考》之前,我确实这样认为。但是这本书让我打破了很多固有的观念。

  01超越客观思维

  如果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去了解一株植物,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它们。认识一株木槿花,不仅仅是了解它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这些东西加起来不是木槿。我们经常忽略了一个事实:这是一株独一无二的木槿花,就活生生出现在我面前,与我照面,经常一句:“哦,这就是木槿”,便泛泛带过了。《传习录》中有很经典的一段: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外无物——此话含义甚深,我不敢说自己理解了,只能胡诌一番:看并非用眼,眼只是接收光线的器官,是用心来看的。只有我们用心来和一朵花照面,真真切切感受到它的存在,才可能拥有它。
像植物一样思考
  曾在宽亮师兄的工作室里参加一次冥想,他先让我们观看自己的食指,然后再摸一摸,接下来闭上眼睛,去感受食指的存在。当大家睁开眼后,他问我:“你觉得那种方式感受地更加真切”。我毫不犹豫地说:“闭上眼睛的时候”。谁能说盲人所见比视力正常的人所见更少呢?他们听见了更丰富的声音,触摸了更多的物品,他们涌现的感受肯能比我们更为强烈。

  02生态的系统观

  植物何以生长?没有任何植物能够遗世独立。如果没有土壤、阳光、空气、水、其他动植物,植物不成其为植物。以前只会独立地看待自然,“这是月季”、“这是海棠”、“这是土壤”……从未思考过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了解到从系统观来看待自然之后,虽然自己的观察还有待深入,但是自己会有意识地去这样思考。一坨牛粪掉在地上,烧死好些植物,牛屎拱拱吃掉了牛粪,在土壤里打动疏松了土壤,一场雨把牛粪里的肥料施给附近的植物,牛和马在草坪上吃草……原来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却有着微妙的联系。

  前段时间超高温时看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在野草的呵护下,蔬菜活了下来,并结了果子。被视为庄稼竞争对手的野草竟然为它锁住了土壤里的水分,保护了它,原来它们之间也有互惠互利的一面。

  即使是毫不起眼的真菌,它们会改变整个自然界,甚至改变人类世界,《末日松茸》中讲到松茸(真菌)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再看看疫情,病毒对人的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我们的认知……

  当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才明白大自然中的每个生命都非常重要,都相互依存着。于是尝试着去欣赏害虫、病毒的价值。

  03植物的生与死

  死亡被认为发生在临终一刻,生命的其余部分都叫活着。但是在这本书里,从植物的角度剖析生与死——在植物成长的过程中,胚芽掉落;开花时,根部的叶子枯掉;结果时,花朵凋谢;种子成熟时,整个植株死亡(有些植物不是)。生与死贯穿了一株植物的生命历程,这与《庄子》里“方死方生,方生方死”观点一致。以此反观人的一生,死亡发生在生命的每时每刻,在临终时来得更彻底。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人能看到的东西太有限了,一墙之隔就阻断了我们的看,甚至一叶便可障目,但我们还是认为“眼见为实”。

  如此一来,死亡似乎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反而与我们常相伴;以及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就像植株枯死以后,种子留下来,种子和植物是什么关系呢?它带着过去的延续,又奔赴新的开始。人去世后留下了什么种子呢?生命新的开始又在哪里呢?这本书可能会促使我更加想要了解生命。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视角,让我不是停留在感受自然的美好,而是进一步看到自然中有趣的故事、彼此的关系、生命的意义。书中好些内容记不起来了,但是里面的很多观点和《存在与时间》《庄子》《老子》很相像,让我想要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如何认识、看待自然。因为古人和自然相处的时间更为长久,对自然的依赖更加深厚,我想他们对自然的看法会比现在深刻很多。

1 2

书籍简介